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要聞 > 正文

抗美援朝老戰士唐緒友:黨需要我到哪我就到哪

2021-05-04
●唐緒友與妻子。 香港文匯報記者趙臣  攝●唐緒友與妻子。 香港文匯報記者趙臣 攝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趙臣 安徽報道)「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我們要時刻想茬o個,不管黨把你放在哪堙A不能講很好地發光,起碼(至少)你要起帶頭作用,你不能拉後腿。」今年是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金寨南路社區居民唐緒友入黨的第68年。1953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時,他在戰場上入了黨。30多年的軍旅生涯,直至轉業、退休至今,唐緒友一直踐行「黨需要我去哪堙A我就去哪堙v的信念,他說:「尤其是黨員幹部,聽黨指揮,這是毫無異議的。黨需要到哪堙A我們絕對沒有二言。」

唐緒友今年已90歲高齡,但身體硬朗。1951年抗美援朝時,他響應國家號召應徵入伍。經過幾個月的新兵訓練後,唐緒友作為補充部隊中高射炮兵的一員,被派往朝鮮,首要任務便是保衛交通要塞清川江大橋。後來,他還參與了上甘嶺戰役。1955年,唐緒友跟隨部隊前往福建前線,其間參加過炮擊金門戰鬥。1966年和1970年,他作為極具經驗的高射炮老兵,分別參加了援越抗美和援老抗美戰鬥。1982年,唐緒友轉業回到家鄉合肥,在安徽絲綢廠任副廠長、副書記。作為老黨員,他現在是金寨南路社區睦鄰老書記工作室的一員,為社區工作積極奔走、獻言獻策。

經戰場考驗入黨 天安門閱兵自豪

回想當年作為新兵初入朝鮮戰場,一切仍歷歷在目。「我是高射炮兵,我們的85高炮直線射程能達到8,000米,專門用來對付敵人的飛機。」唐緒友所在的高炮64師進入朝鮮後的首要任務就是保衛交通要塞清川江大橋。那時美軍為了切斷這條前線和後方的主動脈,先後派出數千架飛機對此處輪番轟炸。「我們一台高炮需要11個人同時操作儀器,一個都不能缺,跟飛機作戰是分秒必爭。我們24小時兩班倒,隨時準備迎戰。」唐緒友記得,朝鮮特別冷,零下30多度,夜堨薿妥N在陣地的兩三米範圍內挖地下室,十幾個人睡在一起取暖,發的棉被不夠長,就用棉衣裹住腳。

除了難熬的冷,朝鮮夏天雨季來臨,拉痢疾是唐緒友印象最深的,「最多一天拉了30多次,飛機來了,硬撐茪]不能動。」然而唐緒友一點不覺得那時的戰地生活苦。「有一次,敵人來了12架B26飛機,我們四個連同時開炮,當時就打中飛機油箱來了一個空中開花,步兵都跑出來歡呼。」唐緒友說,平時大家互相特別團結,沒有說你做多了我少了,活兒大家都搶虓F。由於炮兵需24小時在崗,不輪班時唐緒友就主動幫戰友打飯、洗衣服,上甘嶺戰役期間,他不顧自身安危搶救傷員和負傷的壎肣。表現突出的唐緒友當兵第二年入團,第三年即入黨。

「戰場上考驗你,那時候入黨可不是容易的。」唐緒友記得,申請入黨時,政治處副主任找他談話,領導和組織對他十分信任,連長和班堛漱@位老同志親自給他當入黨介紹人。「入黨後更是要一心一意為黨服務。」唐緒友頗為自豪,由於所在連隊表現良好,1954年的國慶節天安門閱兵,他作為炮兵的一員開荌狀雇筐毛主席檢閱。

「敵機在哪堿※吽A我們就到哪堨h。」參加完閱兵式的唐緒友立刻轉到福建前線支援。

聽黨指揮無二言 護衛國家命可拚

1966年,唐緒友又接到命令,前往越南參加援越抗美戰鬥。在越南,唐緒友多年高炮作戰經驗發揮了大作用,多次智鬥敵軍飛機,保護了我方低空安全。1970年,在唐緒友妻子生下三兒子的第20天,他接到部隊命令,作為營長帶領炮兵到老撾支援。「命令來了那就毫不含糊,黨指向哪堙A我們就要走到哪堙A別無二話。」唐緒友說,當時有部隊照顧家埵悀p,自己也沒什麼顧慮,義無反顧地上戰場。老撾的環境比越南還要艱苦,不僅交通不便,當地又經常下雨,碩大的高炮全靠人力轉移。回想當年在戰場,唐緒友說,吃苦不算什麼,作為黨員理應衝鋒陷陣,自己最重要的事就是完成黨交給他的任務,守護國家,守護人民。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