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社評 > 正文

抓住灣區紅利 打破慣性思維 實現跨越發展

2021-05-20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十四五」規劃陸續公布。廣州昨日發布的「十四五」規劃,為未來五年的產業發展、功能定位作出清晰指引;深圳日前也對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打造深港「口岸經濟帶」提出明確規劃。內地城市以超前思維布局謀篇,引領「十四五」規劃、粵港澳大灣區先機,努力實現跨越式發展。在時不我與、不進則退的新形勢下,本港更要打破按部就班、市場帶動的慣性思維,以大灣區乃至整個國家協同發展、優勢互補的全局觀,做好發展規劃,並且迅速付諸行動,加快融入大灣區一體化發展的規則和機制對接,抓住大灣區發展紅利。

「十四五」規劃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都是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創造發展黃金機遇,廣州、深圳等城市結合各自資源稟賦、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做好功能定位、發展重點的規劃,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廣州在未來五年將投資1,500億元推動科創,選定新信息技術、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與健康作為產業發展重點,並提出大灣區城市「抱團式」發展的思路,共建廣深港和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昨日新當選的深圳市長覃偉中亦強調,深圳將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提升深港澳市場一體化水平;他還表示,深圳構建起「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未來深圳要對創新生態鏈的每一個環節進行不斷完善提升。態勢已經很明顯,廣州、深圳已經並將繼續順應創新大勢,布局長遠,並由政府牽頭扶持落實,佔據發展潮頭的優勢會日益明顯。

本港也是大灣區的核心城市。過去幾十年,本港工商界一向反應敏銳、行動靈活,能洞悉先機,善用捕捉到內地發展的新機遇,迅速調整投資方向和重心,賺到盆滿缽滿;相比之下,特區政府長期持守「小政府、大市場」和「不干預市場」的管治思維,即使在大灣區一體化發展、需要攜手共進的新形勢下,政府發展規劃的思維還只是「守護者」而不是「引領者」,動作小而且慢。

例如中央支持香港與深圳合作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其中一個重點就是位於落馬洲河套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但是落馬洲河套區的建設規劃十多年,至近期才開始動工興建,有業界人士更指出,落馬洲的建設缺乏整體規劃設計,政府在一項工程完成後,才開始規劃下一步,前瞻性明顯不足;而且落馬洲河套區的規劃不應以香港為本,而要從港深一體化的宏觀角度出發,制訂最有利於共榮共贏的超前規劃。

開發新界北、打造「口岸經濟帶」近期備受本港社會熱議。發展局已向立法會申請約10億元撥款,作為前期研究、規劃的經費。這固然是邁出新界北土地規劃發展的重要一步,但是仍有不少有識之士批評政府新界北發展進度緩慢,本港土地由研究、規劃到建設,往往需時10年,敦促政府尤其要改變流於不斷研究、規劃的弊端,提高發展效率,以免錯失發展良機。有學者更倡議,要善用整個港深邊境黃金地帶,改變「傳統新市鎮發展模式」,與深圳協同規劃、錯位發展,形成以創科、商貿、物流加生活居住的新城市中心,促進香港經濟功能南北平衡、形成新發展格局。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本港再創輝煌、實現跨越性發展的根本出路,如今本港由亂及治的局面不斷鞏固,落實行政主導、行政立法配合的形勢漸入佳境,阻礙政府施政的政治化干擾明顯減少。在這樣的管治背景下,政府更加有擔當、更加敢作為,以港深同城、大灣區一體化的思維制訂落實本港的發展規劃,不僅可增加土地房屋供應,而且能加速本港產業多元化,拓展年輕人發展空間,逐步解決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