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記錄帳戶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簡體 
2000年10月24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0-10-24] 社論:中國將入世,港商應作準備

 法國總統希拉克在北京說,中國可能在年底之前加入世貿。與此同時,中國總理朱鎔基亦簽署議案,提請九屆人大常委會十八次會議對涉及中外合資經營、合作經營和在華外資企業的三部法律進行修改,這反映中國正在立法層面作好準備,更大範圍實施開放政策,以履行中國「入世」的開放市場承諾。中國「入世」的障礙差不多已經排除,中國「入世」的日子已指日可待。

 三部法律的修定,說明了中國對外資企業、合營企業、合作企業的管理進一步放開,以讓其符合國際慣例進行操作,即這類企業不必再受「外匯必須收支平衡」的限制。三資企業過去受到一定的優惠和保護,「合作企業應當自行解決外匯收支平衡。合作企業不能自行解決外匯收支平衡的,可以依照國家規定申請有關機關給予協助」。今後,這些優惠沒有了,若外匯收支不平衡,沒有人再協助中外合作企業的平衡外匯收支,企業必須自力更生,自己考慮外匯來源,或者調整經營策略。若大量從海外進口原料,再加工為產品在中國市場出售,只能收回人民幣,無法支付購料的外匯支出,這宗生意便很難經營下去。企業必須採取兩項措施自行平衡外匯收支,要麼採購原料於內地市場,要麼增加出口,套回外匯以彌補進口原料的開支,國家有關部門不會再作外匯之照顧了。有些企業,產品競爭力不足,只能作替代性進口,在中國市場銷售,一旦要到國際市場打擂台,他們就顯得力不從心了,這些企業今後不得不進行改革,自尋出路。中國「入世」之後,大批外國企業會打入中國市場,國家不可能補助一些中外合作企業,而薄待另一些遲來的企業。兩者必須在公平的條件下,自己平衡外匯,自行衡量開拓中國市場抑或開拓海外市場所產生的效益。

 至於三資企業採購原材料、燃料、配套件,法例改為「可以在國內市場購買,也可以在國際市場購買」,這就放開了企業經營的自由度,不再強制三資企業先在中國購買原料、燃料或配件,企業可以利用國際資源,生產最佳成本效益的產品,瞄準國際市場,擴大銷路。

 關於出口義務問題,法例也作了修改,以利落實開放中國市場,落實中國與外國所達成的市場准入協議。原來法例的「產品全部出口或者大部分出口」的條文都刪除了。即是說,將來三資企業不再以法例限定以出口為主,而是以經濟規律讓企業自行決定是否出口的銷售策略,自己決定企業的經營效益。

 中國加入「世貿」,是巨大的挑戰。但中國企業不害怕競爭,中國企業可以利用「入世」之機爭取與外國伙伴交流合作,迅速提升自己的競爭力。這如同歐盟成立市場一體化之初,有人擔心西班牙、葡萄牙、希臘等國家的企業受到先進國家的產品的競爭,招架不住,但是,有競爭才有進步,南歐國家利用自己的成本低廉優勢,迅速加強了產品的改進,守住了本土市場,還有產品出口。

 從三條企業法的修改,可以看到,中國今後將會利用國內、海外兩個市場,國內、海外兩個資源發展經濟,一切都依市場機制辦事,任何合資企業、合作企業都不會再享受昔日的外匯安排優待,競爭是公開、公平、公正的。

 港商在內地設廠的不少,在中國「入世」之前,港商或多或少都享受優惠,但「入世」之後,優惠條件沒有了,大量外資企業湧進了中國市場,競爭變得激烈。所以,中國「入世」,一方面意味著商機大增,但另一方面意味著港商將遇到更強勁的競爭對手,他們也可以利用內地的低廉工資、地租進行競爭,也可以利用海外原料和配件提高產品質量,搶奪內地或海外市場。所以,港商面臨著無法迴避的挑戰,必須盡快調節競爭機制,檢討自己的經營策略,衡量自己的外匯平衡能力,作出新部署,提升成本效益,降低生產開支,進貨進料都要講究成本控制。有些工廠必須遷到更低成本的地區,有些產品必須提升技術含量,加強競爭力;有些企業必須合併擴大規模,增強入貨的議價能力。

 香港人素來頭腦靈活,善於掌握市場脈搏,搶佔先機,相信在中國「入世」的挑戰中,香港工業界必能敢於開拓,敢於改革,敢於知難而上,將香港企業升級轉型。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