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10-24] 雙重標準的背後
郁然
前港督彭定康以歐盟對外事務專員身份來港,曾與行政長官董建華和一些局級高官會晤,能否藉此促進香港與歐盟的貿易關係和推動歐盟給予香港特區護照的免簽證待遇,未見有所披露。不過,此人在港拋頭露面,頻頻在鏡頭前面做「騷」,大眾有目共睹,足見其政客的本性,絲毫沒有改變。
如果這種做「騷」,僅是出於個人對出風頭的偏愛,那純粹是一種個性的流露,別人毋需特別注意。然而,彭所做的「騷」,都是政治「騷」,並不尋常。
他現在踏足的香港,已成為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而他的身份只是歐盟專員,他要發表公開談話,若涉及公事的,只能關乎香港與歐盟雙邊關係的問題,至於香港特區的內部事務,他無權過問。然而這個前港督周身發癢,竟然在記者面前對香港特區政制問題、《公安條例》問題和台灣問題說三道四,甚至指手劃腳,這不是公然干預香港特區政府施政嗎?香港已回歸中國,干預香港特區施政,就是干預中國內政,此乃明顯違反《中英聯合聲明》的行為,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對他加以指摘,是理所當然的。
本地某些人士和傳媒美化彭的在港表現,對彭的那些出位的言論不但沒有批評,還間接表示高興。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吳康民先生在某報撰文,指出他們持雙重標準——對彭干預香港事務不坐@聲,對中央人民政府駐港聯絡辦的官員有關台灣問題和「封聖」問題的談話卻鳴鼓而攻之。筆者深有同感。
其實這種雙重標準並不僅僅表現在這件事情上面。縱觀這幾年那些人士對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的種種評論,大都持雙重標準。現時本港在經濟上、體制上、管理上以及教育制度所暴露出來的缺陷或弊端,不少是在港英管治期內(特別是彭定康就任港督期內)形成的,或是由於金融風暴衝擊而劇化的,他們不分青紅皂白,通統歸咎於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總之港英時期壞的也該是好的,特區時期好的也該是壞的。彭定康,行;董建華,不行。特區時期不如殖民地時期,香港還是由港英管治的好。
上述的這種雙重標準式的評論,顯然是一種偏見。為甚麼會產生這種偏見?這是很值得人們深究的。
港英對香港實行殖民統治長達一百多年,其推行奴化教育也超過了一個世紀,奴性對人們頭腦的長期滲透,潛移默化,不會隨著香港回歸中國而灰飛煙滅。君不見譏諷愛國、視愛國為貶詞者不是大有人在嗎?有的人卻另有表現,他們自稱愛國者,有時在公開場合慷慨激昂,發表其愛國愛民的偉論,竟能「聲痍悀U」。正是這些人,將國家現狀描繪得一片漆黑。在香港回歸祖國的大喜日子裏,他們卻大搞抗議示威。他們對瘋狂反華的彭定康百般呵護,情同手足,對堅決維護「一國兩制」的特首董建華卻視如仇敵,掀起「倒董」浪潮。而今彭定康發表干涉中國內政、干預特區政府施政的謬論,他們卻認為這是彭給他們打氣,喜形於色。他們分明奴性十足,卻將自己打扮為愛國愛民的「民主鬥士」,這不是對港人智慧莫大的侮辱嗎?如果崇洋媚外的奴性是愛國的同義詞,恐怕這只能在那些「民主鬥士」的字典中才能發現。如果腰板靠奴性支撐,能維持多久?倒是一個疑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