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03-13] 《女大不中留》煥發新姿 放大圖片
香港芭蕾舞團去年演出的《女大不中留》。
‧周凡夫‧
首演已兩個多世紀
《女大不中留》這齣芭蕾舞劇,是至今仍在劇院上演的最古老「情節芭蕾舞劇目之一」,最早製作於一七八九年七月一日,法國大革命爆發前兩個星期,在法國西南部大城波爾多市首演,故至今仍沿用原來的法文名字LA FILLE MALGARDEE,到今年已是該劇首演二百一十二年了。不過,最初演出之原版本已走樣,乃至消失,音樂和舞蹈亦已作過多次改動,但至今該劇仍不時搬上舞台,不僅被作為探討芭蕾舞發展史的重要作品欣賞,更因為加上不少現代舞台元素,使這齣古老芭蕾舞劇煥發出充滿吸引力的新姿釆。
香港芭蕾舞團去年八月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推出艾斯頓經典版本的《女大不中留》,便大受歡迎,為此,事隔半年多後,便決定將之再度搬上舞台。值得向觀眾推薦這齣兩幕三場芭蕾舞劇的原因,在於即使純粹從觀眾的可觀性角度來說,這會是能夠為一家老少帶來歡笑,充滿幽默娛樂性的製作。
拜金寡婦阻女兒婚事
舞劇的背景是法國的農村,內容是寡婦西蒙夫人(由男舞蹈員反串演出),為貪圖禮金,一心要將漂亮的女兒麗莎嫁與富有的葡萄園主的傻兒子阿倫,因而千方百計阻止女兒與同村青年柯勒斯相愛,由此而引出一連串既有令人會心微笑,又有誇張諷刺意味的情節。
首演時之舞劇編導尚多貝瓦(JEAN DAUBERVAL)是十八世紀著名舞蹈改革家諾維爾的得意門生弟子,當時所用之音樂大概是以其時流行的民謠、流行樂、雜耍樂曲編成,這個工作一般由樂隊首席擔任,不過這位小提琴家的名字早已無人知曉。但顯然地,「波爾多版」的音樂是談不上有何完整的藝術構思。
音樂舞蹈多次變更
這個版本於一七九○年在倫敦演出大獲成央A及至一八二八年巴黎歌劇院上演該劇時,才由法國作曲家赫羅爾德(F.HEROLD)以波爾多版的音樂作藍本重新編寫,他的方法是保留了原本較適合該劇情節的音樂段落,而另一方面則採用了當時一些流行的歌劇樂曲,如《塞維爾的理髮師》、《愛情甘露》、《灰姑娘》中的音樂。這個版本雖然仍是拼湊組成,但節奏明快,樂曲動聽,很能突出幽默、誇張的表情和動作。
及至一八六四年,德國皇家歌劇院上演該劇時,又由德國作曲家遞w爾(P.L.MERTEL)另譜新曲,這個新版本的音樂,儘管有人認為還不及原來版本好,但其後在俄國與美國製作這齣風趣芭蕾舞時,仍沿用遞w爾的總譜。
艾斯頓六○年版本
今次香港芭蕾舞團演出的版本,是英國著名編舞家艾斯頓,於一九六○年一月二十八日在倫敦首演的製作;艾斯頓不僅將這個作品作了不少新的處理,減了一些啞劇場面,重新設計了一些舞蹈,還邀請了作曲家蘭奇佩利(J.LANCHBERY)重新為音樂編寫。蘭奇佩利首先捨棄了遞w爾的總譜,重新加以整理編排,又自波爾多的版本中選取了一些未有被赫羅爾德採用的音樂片段,並為第二幕的雙人舞特別編寫了音樂。
這個艾斯頓版本演出後,迅即風行,成為深受觀眾歡迎的少有芭蕾舞劇,該版本由於曾拍製成電視節目和製成錄音帶發售,影響也就更為廣泛,使這齣古老的芭蕾舞劇,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