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04-08] 精神疾病須面對 勿忌醫
昨日是「世界精神健康日」,有研究報告指出,本港嚴重精神病者有十萬人,連輕微患者,更高達一百二十萬人,患病比率雖與西方國家相若,但有專家認為,市民對精神病認識不足,有必要加強市民精神健康的宣傳教育,減少對精神病的誤解,以至諱疾忌醫的情況。
由五、六十年代沿用至今的舊一代抗精神病的藥物會產生多種不良的副作用,可能嚴重損害患者的工作表現、社交能力。雖然財政司司長在本財政年度,將會撥款四千萬元用來購買新一代副作用大大降低的治療精神病藥物,不過,受惠的精神病人只有二千五百名,相對於本港十萬名嚴重精神病患者,可謂杯水車薪。關注團體要求醫管局作出清晰指引,讓醫生處方資助,予患者購買新藥物治療。
美新藥較舊藥貴80倍
中大精神科李誠教授指出,在美國有九成精神病患者使用新一代的抗精神病藥物、在澳洲有六成、在韓國亦有三成。新一代的抗精神病藥物雖較舊一代的貴八十倍,其嚴重的副作用卻大幅減小,長遠來說,可免卻舊藥諸多副作用,給社會醫療及福利帶來的沉重負擔。
易睏易倦手震皆是病
「家連家」精神健康教育計劃在昨日「世界精神健康日」,進行了一項關於舊一代抗精神病藥物對精神病患者影響調查,訪問了五百三十七名服用舊一代抗精神藥物的中途宿舍舍友,結果發現,服用舊一代的抗精神病藥物的病人,大部分曾出現過多種嚴重的副作用,例如「眼㺪」、疲倦、手震及坐立不安。其中有近四成的受訪者認為藥物引起的副作用比病發時的症狀(例如幻覺、情緒波動等)更為難受。七成六人表示有渴睡感,六成人有手震、坐立不安徵狀。
藥物副作用大難忍受
舊藥物也導致百分之二十九點八的患者為了逃避藥物副作用引起的痛苦,在未經醫生的指示下自行減藥或停藥,結果,有六成五的患者因而引致精神病復發。
調查還發現醫生在處方藥物予病人時,只有三成一有向患者解釋所處方的舊一代抗精神病藥物的副作用。八成五的患者稱,並不知道約有兩成的病人於長期服用舊一代精神病藥物之後,會出現長期突减的情況。因此,大部分的患者將副作用誤作精神病病徵,未有認識到這些副作用其實與藥物有關。
八成醫生未介紹新藥
調查也顯示有近八成的主診醫生從未向患者介紹過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五成六的受訪者稱不清楚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的副作用。另外,有超過五成的患者希望服用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也有一成四的患者曾經主動向主診醫生要求以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取代舊一代抗精神病藥物,但有百分之八點七的患者遭到醫生拒絕。調查發現,有百分之四點九患者希望醫生可以處方讓其在醫管局以外的藥房自行購買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當中有近三成的患者稱願意以由病人及政府共付的方式,共同負擔使用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的費用。
新藥乏指引患者自購
李誠教授指出,由於醫管局方面對於醫生處方新一代抗精神病藥還未有清晰的指引,很多醫生不會處方讓患者自行購買新一代的藥物。他建議,若政府基於財政困難不能全面提供新一代藥物,亦要讓醫生處方,由患者自行購買。另外,調查所得數據反映出患者在缺乏有關藥物副作用的詳細解釋及當局主動提供新一代藥物資訊的情形之下,精神病人的藥物治療知情權、選擇權及自決權均未獲得保障和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