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08-27] 平機會與教署一役如何善後?
平等機會委員會控告教育署升中派位性別歧視一役,不僅造成兩敗俱傷的局面,而且帶出了一些錯誤的信息和價值觀,作者本著扶傷救危精神提出「善後」問題,從平等觀念、教育目標和處世態度三個方面,分析和批評了平機會的錯誤……
■鄔維庸 全國人大代表 平等機會委員會委員
平等機會委員會控告教育署在中一派位方面出現性別歧視,高院裁決平機會得直,教署敗訴後未再上訴,提出了一個「紓緩機制」,即有關學生若對其成績和派位結果感到不吻合,可另外再派位。
對上述事件的是非曲直,本人不作評論,留待大家去作判斷。本人只是從三個角度提出一些看法,供大家研究參考,這包括:第一,什麼是平等觀念?第二,教育的目標是什麼?第三,當一個人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應如何處理?
因為我本人是平等機會委員會的委員,在此件事情上我已表達過本人意見。我覺得平機會與教署此役,其實是兩敗俱傷,而且在整個過程中帶出一些很錯誤的信息給市民,因為凡是法庭的裁決,人們往往是很尊重的,人們往往是依賴一個司法制度來釐定社會共同認同的價值觀。而在上述我提到的三個社會價值觀上,如果我們採取這種標準和態度,是有傷害的。
為何要提出「善後」的問題呢?譬如打完一場戰之後,傷亡慘重,現在的善後工作需要有人出來扶傷救危,重建家園,因為傷害的是我們的學生和家長,是我們社會的價值觀、意識形態和文化。
首先,應怎樣看待平等概念?
每個人生出來就不可能平等,因為在種族之間、兩性之間、每個人之間,每個人出生之後,僅在體型、體質、體能、智能、性格等方面,就都有很大差別,如果要求每個人在上述方面都平等,除非是每個人都用克隆技術產生出來,但這絕不可能。
加上後天的不同背景、文化、傳統、歷史、教育、家庭等條件,若再加上有些人的疾病、傷殘,如此許多後天的因素,把人生出來就不平等的情況惡化。現代的觀念認為,每個人生出來是不平等的,但社會有責任給每個人平等的機會,令每個人可以上進,根據自己的條件和能力,去尋求自己個人的發展,這是最重要的。所以平機會的成立,就意味著平等機會不是絕對平等,因此就要給每個人機會。
每個人生出來,我認為有三個基本人權:一是生存權,二是發展權,三是人的尊嚴。
人們往往有種傾向,想法子把自己與別人分高低,別人若低過他,他就多多少少有點歧視。可見,平等概念最重要是追求上述三個基本的平等權。至於將來每人的成就如何,是否成就低的要拉高、高的要壓低,這樣的做法並非平等的真義。
若用小學兩年的成績,用那種考試的方法去將人分級、分類,其實這只是人的智能的很狹窄的一面,因為考試並不表示你會得到什麼,考試不行也並不表示你會得到懲罰。這是不公平的,因為若一個人的能力不在考試,而是在體育、藝術方面呢?所以硬要用一些人為的標籤,將小學生分類和分等分級,是違背平等概念的。
如果用考試成績的小小分野,將人分成等級,然後又將學校分成等級,使人一世背負非名校或名校的精神負擔,已經造成了一種很不平等的現象。
因此,平等機會委員會雖然條例只是三個:性別歧視、殘疾歧視和家庭崗位歧視,但背後的精神,是一視同仁,不需要時時就種族、崗位、性別等歧視進行立法。因為凡是要改變社會,通過立法尤其是通過訴訟,根本不是一個有效的方法,這是製造更多社會矛盾的方法。而是要通過慢慢的教育、宣傳,使平等概念引伸到所有方面。
其次,關於教育目標問題。
我們著重進行的優質教育,其背後的理念,是一個人的才能是多元化的,只就智能(IQ)來說,有語文、數學、邏輯思維、音樂藝術、創意等等,但智能亦非唯一重要元素,還有EQ,即人如何處理感情,如何處理人際交往,達致理智與感情的平衡。此外,還有AQ,即逆境求存,能在困境中開拓出道路,鍥而不捨、堅毅不屈,這也是人重要的才能。試問,如果只是用一個很狹窄的所謂文字推理、數字推理,用高小的成績將人分門別類,這是否公平呢?出現上述情況,是我們過去的教育制度造成的。我們的孩子都是或將會是這類教育的受害者。所以,作為家長要另外做一些事,令孩子不要成為受害者。
過往的教育,可以說是精英教育。其目的不是為因材施教,不是為培養人才,因為以前並不需要人才,其教育目的是選拔,即選拔人做公務員,這接近中國封建時代的科舉制度。科舉制度即「學而優則仕」,所謂「十年寒窗、一朝得志」,只要死讀書就行了。香港過去與此一樣,以考試為主導,大學入學試是最難的,大學入學試是大學二年級的程度。所以要一路催谷上去,最尖端的學生就入得了大學,大學出來之後最好的是打皇家工。香港過去有個條例,外邊的薪水不能高過皇家工的薪水,即非政府機構的薪水不能高過皇家工,以保證最優秀的人做公務員,而不是為了提拔人才。
現在面臨知識型經濟需要人才之時,這一套教育制度還管不管用呢?肯定不行,因此才要進行教育改革,要從思維上根本改變過往的教育觀念。由於作出的一系列改革,不以考試為唯一目的,因此在課程方面加上活動教學、課外活動、多元才能發展等。考試也要改革,不要死讀書,大學收生亦不是只看考試,要校長的介紹信,要看人的性格如何,而且學位也多了。
但是,我們的文化觀念仍未改。例如最近萬多人會考零分,而零分是否意味著一無是處呢?並非如此,而是意味著教育制度不好。對一些學生量度的,並非他們的長處,而恰恰是他們的弱點,他們的許多長處量度不到,所以才出現零分。這樣的制度,令到考零分的學生自信心受到打擊,好似他們一無是處。另外一些,則是高分低能,考試特別行,但出到社會上則庸劣無能,所以我們的制度,是如梁錦松先生所說,是人才錯配了,教育的選拔制度,與社會的需要是脫節了。
現在教育改革用多元化的課程去培育人才,如展翅計劃、毅進計劃、副學士學位等,提供了不同程度和路徑,讓人才得到多元的發展,不同以前的僅有一個答案和一條路徑。
但是在整個思維改變、趨向新時代新思維時,面對未來挑戰時,平機會竟然用這種形式鞏固了考試至上和高分萬能的意識,更加鞏固了家長個個去爭名校,把爭名校當成理所當然的事情。
類似的事情還很多,令人感到政府政策的推行並不一致,譬如教育改革計劃,跟著推一、兩件事拖住其後腿,背道而馳,令到家長十分迷失。
第三,關於價值觀和處世態度。
我們教育年輕人出來做事和處世為人,最重要的就是「肯蝕底」,但香港現時的主流意識是絕不肯「蝕底」,有小小「蝕底」,一定要竭力去爭,這是一種不好的風氣。但是,平機會的有關做法是鼓勵了這種風氣——學生考試派位後,因為不符合其志願,可以上訴去爭,政府還出錢讓學生和家長去訴訟。這樣一來會造成什麼後果呢?會否促使更多人滿肚怨氣,似乎這個世界虧待了他,因為不能去某所學校,一生都感到委屈。這種風氣會否引發更多的社會怨恨?會否產生更多所謂憤世嫉俗的心態?以及增加更多社會的戾氣呢?
最近會考放榜,傳媒渲染「狀元榜」,其中又有錯誤的引導。外國的畢業禮,往往並非成功標誌,只是人生的一個階段而已,考試好固然開心,不好亦無所謂,只視為一個階段。但香港就不同,會考若不行,對學生就好似一個很大的罪;會考若好,則威風一時,抬得很高。這對樹立正確的得失觀念,造成很大影響。因此若我們還不醒覺過來的話,對香港未來教育的目標,對人才的培養、對我們爭取文明社會平等觀念,都會造成深遠的負面影響。若果我們不能令年輕人有一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處世態度,最終香港的前途不會令人樂觀,而問題就出在全體香港人的質素方面。香港人的質素若墮落,香港的前途亦會墮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