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10-30] 文匯社評:羅文奮鬥人生的啟迪
已故歌壇巨星羅文昨天舉殯,各界人士和許多市民紛紛前往弔唁和致意。羅文是港人的一員,與獅子山下整整一代人並肩艱苦奮鬥,歡歌伴路,創造了香港的輝煌歲月,他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鍥而不捨、積極進取的一生,體現了彌足珍貴的香港精神,值得港人傳承和發揚光大。
羅文的個人經歷,充滿曲折和奮鬥。他少年來港,打過散工,當過學徒,做過種種低微的工作,備嚐挫折和艱辛。他的成功秘訣在於自強不息,頑強拚搏,奮發向上。他的人生經歷和信念,為他的歌聲注入了堅毅、熱忱和摯愛生命的內涵。他的歌聲激勵著整整一代人的成長,演繹了香港經濟奇蹟的奧秘,至今仍然是鼓舞港人戰勝逆境、再造輝煌的心靈動力。
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認為,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羅文的奮鬥和成功,則體現了另外三種獨特的境界:第一種是嚮往《前程錦繡》,對人生的努力拚搏,不言放棄;第二種是《幾許風雨》對人生曲折和改變的見慣不驚,沉著應變;第三種是《獅子山下》的同舟共濟,攜手踏平崎嶇。這三種境界,其實也是過去三十多年來港人拚搏精神的縮影。
羅文的豐盛人生,也許最能說明「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的真理。他體現的香港精神,代表了香港人的奮鬥信念:不問出身、不問背景,只要努力苦幹,能屈能伸,頑強生存,就始終會戰勝困難,迎來光明。實際上,今天香港社會的精英,包括不少出身寒微者,都是從那個時代奮鬥過來的。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在今日艱難時世再度高歌《獅子山下》,引起香港社會廣泛共鳴,正說明港人對香港精神的緬懷和珍惜。
香港經過三十多年的巨變,特別是經過泡沫經濟的膨脹和破裂,進入了新的社會和經濟轉型。與此同時,社會泛政治化傾向風行,戾氣增長,紛爭不息,侵蝕了過去的和衷共濟;面對困難和痛苦,部分人的悲觀失望和依附文化,代替了過去的積極進取和自強不息。這些現象,與羅文的熱愛生活、永不言敗,在形成鮮明對照的同時,也令人深思和反省。
在經濟全球一體化和周邊地區競爭力咄咄逼人的挑戰下,香港憑什麼戰勝逆境,實現復甦和完成轉型?當然,香港可以憑借的優勢不少,包括優越的地理位置、規範的法治、自由開放的經濟、公平競爭的社會,以及國際金融中心、旅遊中心和貿易、運輸物流中心等地位。但是,欲把這些客觀的優勢轉化為實際的經濟活力,首先就不要固步自封,墨守成規,要敢創新路,樹新思維,精神的能動性不可或缺。否則,無論香港有再多的客觀優勢,也難以得到真正的發揮。
倡導和發揚羅文所體現的香港精神,有助真正發揮香港的優勢,恢復市民對自己和對香港的信心。對羅文的逝世,香港傳媒幾乎都肯定了羅文的卓越藝術成就和堅毅拚搏精神,帶給市民的資訊是積極和正面的。只要特區政府和整個社會都重視珍惜香港的優良傳統,倡導自強不息和團結向上的精神,目前的逆境一定能戰勝,香港依然「前程錦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