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12-11] 副刊釆風.百家廊:胡適翻譯海涅詩放大圖片
胡適與夫人江冬秀
吳曉樵
我們知道,魯迅早年在留學日本時曾用騷體翻譯了兩首德國大詩人海涅的詩歌,魯迅的譯詩最早由他的弟弟周作人收入到自己的一篇題名為《藝文雜話》的文章裡,一九一四年二月在上海的《中華小說界》上發表出來。解放後,魯迅的這兩首翻譯詩更是收入到十卷本的《魯迅譯文集》中,從而為讀者們熟知。
長時間以來內地的研究海涅的學者認為這是中國最早的海涅譯詩。實際上,這是一條武斷的結論。在魯迅的海涅譯詩在雜誌上公佈之前,在中國尚有翻譯海涅詩歌的人在。留學美國、後因最早的白話詩集《嘗試集》而蜚聲新文學文壇的胡適就是其中的一位。
青年胡適在早年翻譯的是一首海涅的名詩《松》。它是海涅一八二七年問世的最早詩集《詩歌集》中的第三十三首。如果我們聯繫到胡適幾年後在漢語白話詩歌領域的開拓性工作,青年胡適與德國青年詩人海涅的相遇因而也是中德文學關係史上一件頗具意味的軼事。海涅是在歌德之外,胡適一生中關注的又一位德國重要詩人(胡適在一九二五和一九二六年間翻譯了歌德小說《威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中豎琴老人之歌,一九二六年三月二十九日刊於《晨報副鐫》,今見《胡適文集》第九卷第二百四十二至二百四十三頁)。
胡適生前曾擬編詩集《天半集》,他擬將這首海涅譯詩收入第二卷。一九九八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十二卷《胡適文集》將這首翻譯詩收在第九卷《舊詩稿存》部分,編者將翻譯時間定為一九一一(辛亥)年。
《胡適文集》的編者歐陽哲生根據的是耿雲志主編的《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第十一冊。海涅原詩八句,胡適譯詩也為八句。與魯迅的騷體翻譯不同,胡適採用的是七言律體。他的翻譯為:
「高松岑寂羌無歡,獨立塞北之寒山。冰雪蔽體光漫漫,相思無夢來無端。夢見東國之芭蕉,火雲千里石欲焦。悄悄無言影寂寥,欲往從之道路遙。」
不過根據英文翻譯的胡適把亞洲的「棕櫚」改作了東國的「芭蕉」。
值得指出的是,胡適的海涅譯詩在內地已引起研究晚清和民初文學翻譯的學者的注意。在《胡適文集》之前,在由上海著名學者施蟄存老先生主編的《中國近代文學大系•翻譯文學卷》(一九一一年)就在收入魯迅的海涅譯詩時也同時收入了胡適的翻譯,而且根據的是一九一三年胡適發表在《留美學生年報》第二期上的正式版本。比勘《胡適文集》和《翻譯文學卷》的譯文,僅有一處差異:「悄悄無言」《翻譯文學卷》作「脈脈無言」。
但胡適在《留美學生年報》上發表譯詩時,在譯詩前還寫有一則序引,簡略介紹詩人海涅的生平和胡適本人對此詩的評析,彌足珍貴。胡適所寫的這個譯前小引卻是《胡適文集》的編者所漏收的,可能也是胡適在晚年編選《天半集》時所忘卻的。現玆轉引如下:「德國詩人亥納(Heine),生於一七九七年,卒於一八五六年。生平長於短章、小詩,其詩亦敦厚,亦悱惻,感人最深。即如此詩,相思之詞也。高松苦寒,詩人自況;南國芭蕉,以喻所思;冰雪火雲,以喻險阻,頗類吾國比興之旨,而其一種溫柔敦厚之情,自然流露紙上。信筆譯之,以寄我友。譯者。」(《中國近代文學大系•翻譯文學卷》,第一百六十六至一百六十七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