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12-16] 本報特稿:讓學生從生活中學會寫作 放大圖片
一隻隻小手高舉爭相回答問題,反映學生的確愛好上寫作課。
本報記者 楊子慧
東華三院羅裕積小學是教育署「種籽計劃」的學校之一,因得到教署的協助,發展出一套新穎的寫作方法;推行一年後,成效顯著,小一的學生已能寫出小二學生的水準,學生的文章內容不再空洞乏味,反而變得有趣無比!
從吃喝玩樂中取材
該校並研製出「吃喝玩樂學寫作」的全新寫作方法,有份應用此方法的蔡惠芬老師強調,「生活等於寫作,學生從吃喝玩樂中,就更容易掌握此技巧。」她認為,要學生寫出好文章,情景的營造是十分重要,故他們會從日常生活中取材,透過可以刺激學生的觀念,令他們寫出既真實且生動的文章。
就以小二寫作題目——「龍貓」為例,蔡老師先播放自拍龍貓日常生活的影片,一邊發問,透過問題讓學生了解龍貓的外貌及日常生活習慣等。她稱,透過答問的環節,可訓練學生的表達及說話技巧,當中亦可啟發同學的創造思維,實在是「一舉數得」。
她坦言,這種互動的授課方式提高了學生不少興趣,促進師生間溝通,不會再讓學生覺得作文是件苦事,老師看同學的作品也特別覺得有趣。
表達所思所想文章有內容
她補充,該校會要求小一的學生寫「觀察日記」,即從日常生活中記下點點滴滴,「傳統的寫作內容較為規律化,有點似句子仿作,就連學生亦不知道自己寫甚麼,只是不停的寫;現在的學生會將自己的所思所想表達出來,文章變得有內容得多,而且能緊扣題目。」
小二的吳賢輝坦言,如今覺得寫作不再困難,亦不會想不到文章的內容,只因老師提供字詞外,也會教導自己如何有系統的編排文章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