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記錄帳戶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簡體 
2003年3月18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副刊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3-03-18] 隨想國:薯仔薯頭

興 國

 看見一張電影的宣傳海報,其中有兩個中文字,是薯嘜,看英文原來是把施密特的姓譯成這兩個字,看來這位施密特先生一定是個有點呆呆的呆子。英語罵人笨頭笨腦是說他是薯頭,罵人懶惰是說他有如沙發薯仔。

 薯仔就是馬鈴薯,原產地是南美洲的秘魯,人工種植的馴化地則是智利。西班牙艦隊強盛的時代,從智利把薯仔帶到歐洲,但是歐洲人那時非常薯頭,不知道薯仔的好處,認為是窮人才吃到的東西,所以移植了兩百多年之後,才忽然在恍然中鑽出個大悟來,才認識了薯仔的好處和美味。

 說歐洲人薯頭真是一點也沒有說錯,你英國人,在十七八世紀時,看到薯仔的表面凹凸不平,便聯想到那個時代很流行的一種疾病—麻風,以為那就是這種病的由來,你說這是不是很薯?

 其實,發了芽的薯仔吃了確實是會引起抽筋等病徵,所以歐洲人對薯仔小心翼翼也沒有大錯。不過薯仔的花和葉因為長得很漂亮,所以歐洲人起初是把薯仔當成觀賞植物來栽種,法國的路易十六的老婆每逢盛會,還例必在頭上插上幾朵薯仔花。用這樣的態度來對待薯仔卻是大錯特錯,因為如果那個時候就知道薯仔的美味和可以取代肉類及麥類作為主食,如果那個時代就廣為推廣和種植,歐洲人又何至於遭遇大飢荒時只能乾瞪眼看著人餓死?可以靠賣薯仔發財而不發,歐洲人不是薯頭又是什麼?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