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記錄帳戶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簡體 
要聞 內地 港聞 台灣 國際 評論
財經 地產 教育 副刊 娛樂 體育
專欄博客 獨家報道 即時新聞
網上調查 人物專訪 香港賽馬 網址導航
2003年4月23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副刊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3-04-23] 金針撥劃香港文化圖像

放大圖片

余秋雨

 我擔任過好幾屆「香港文學雙年獎」和「全球華人青年文學獎」的評審委員,有機會拜讀大量參選作品,其間發現一條規律:多數優秀作品總是組接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反之,文化背景過於單一的筆墨總難於看好。

 這是什麼原因呢?我想,文學除了深深沉浸之外還需要移位旁觀,除了琢磨細部之外還需要超逸俯視,除了癡情執著之外還需要跳蕩遐想,除了細細品味之外還需要粗粗破壞,這便是在不太自由的生態環境中的精神自由,這便是在不易改變的市井民風中的情懷釋放。除了少數天才之外,一般作家都需要經歷不同的文化背景的體驗,才能抵達這種狀態。

獨特的表達視角

 《撫摸香港》的作者王明青小姐出身中國大陸,並在那裏完成從小學到大學的學業,然後遊學美洲,在香港取得碩士學位。她在大陸和香港兩地的諸多重要媒體擔任過記者、專欄作家、編劇、節目主持人,接觸社會的廣度和深度都非同一般,結果,使她年紀輕輕便擁有了比較豐厚的「複調背景」,無論是出鏡還是著文,都不一般了。

 我最早是在香港亞洲電視的《文化風情》欄目中見到她的。她的提問,她的談吐,既適合香港又超越香港。她即使是採訪一個地道的香港文化人,也執意要尋找到他在全球文化領域的特殊身份,挖掘出他內心那些未必能引起普通市民興趣卻能昭示文化之為文化的高貴質素。我當時就想,這位小姐在不經意間用纖纖金針撥劃著香港這座城市的內在文化圖像。應該說,並不是每座城市都有這樣的金針,這樣的小姐。

 後來,我讀到了她自己的文章。都不長,清清爽爽地談著棲身都市的切身感受,心態誠懇,筆觸清麗,沒有沾染商市的塵污和汗氣,殊為難得。但是在文章的內容上,我們不能說她「超塵脫俗」,因為她談論的大多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體事端和感性圖像,敏銳、及時、質感,難得的是,她擁有一副獨特的心境和目光。中國式的古典意境,加上一個執意求學的青年學子的書卷氣,再加上一個當代傳媒人物的眼界和見解,合在一起,然後再在一種不慍不火、不燥不糲的理性感悟中作一番調配,便成了她看待萬事萬物、闡釋萬事萬物的坐標。因此,她所說的內容在別人的文章中也能看到,而她的表達視角卻只能是她的了。

個人存留城市私語

 於是,她每天至少要完成兩番表述:先是作為電視節目主持人在屏幕上侃侃而談,然後還有一些更柔幽的話語,留給下班後的寫作。她主持的電視專欄觀眾如潮,而她的寫作,卻是一種故意自設的小空間中的寂寞。寫作的寂寞會不會帶來閱讀的寂寞呢?會和不會,兩種可能都有。城市私語本來就不是廣場演說,能有一些讀者默默交流已很滿足。交流得多,證明城市的夜間還有靈魂的深度相遇;交流得少,證明城市的塵囂間還有孤守的自由。兩者都很好。

 我覺得,一座城市的精神秘密,會在夜深人靜之後,那時,集體的人變成了個體的人,煩躁的人變成了安靜的人,觀望的人變成了思索的人,行走的人變成了執筆的人。因此,王明青小姐的寫作,既是一種個人留存,也是一種城市留存,哪怕留存的只是寂寞。她說,文章對她,是紙摺的孩子。孩子是自己的,能在街市奔跑當然也令人喜悅,但終究要回歸於自己懷下。是的,似對孩子般的或縱或收、似縱似收,便是天下文章之道。

 如果從讀者的角度提一些建議,那麼,我覺得即使是散文,也可再增加一些張力,再講究一些敘事的磁性,減少一些議論。凡有議論,必求醒豁。

相關新聞
吳雨養成買書習慣    [2003-04-23]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
共和國成立60周年 
甲流肆虐全球 
龔如心遺產官司 
G20金融峰會 
兩岸關係新局 
陳水扁夫婦被判無期 
粵港合作新發展 
中國經濟回暖 
「鏹水彈」傷人案 
聚焦上海世博會 
MJ猝逝 
烏市騷亂 
莫拉克重創台灣 
鐵礦石談判風云 
緬甸果敢戰亂 
���鰵隤踵䰻

 [�䰻��讠�鞉�襷
�阡�噼矽�䰻
銝剖�𧢲錇憯�鰵���

蝚砌����典�讠雯蝯∪�㘾�𥪜控镼輯��

文匯報屬下辦站

文匯報屬下公司

文匯海外版

 香港文匯報新媒體中心 版權所有 © 1997-2025 WENWEIPO.COM LIMITED. | 廣告 | 關於我們 | 交換鏈接 |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