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8-17] 唐英年家譜大起底 放大圖片
唐英年攝於兩年前的三代全家福。
實習記者:尤 亮
香港新財爺唐英年脾氣好、沒架子、非常親切、容易相處,在每個場合,總是笑容滿面,透出儒雅之氣。雖然唐英年長期生活在香港和國外,但在其履歷表上始終填寫著「祖籍江蘇無錫」,他也常跟人說自己是無錫人。唐英年的祖先、在中國民族工商業發展上佔重要地位的唐氏家族,是如何在無錫起家?唐家故居、故址今又何在?本報記者專門前往唐氏家族的發祥地——無錫市羊尖鎮,做了一番探究。
唐氏一族,祖籍常州武進縣,世稱毗陵唐氏,自奉宋朝翰林元檢討唐華甫為始祖。祖先唐荊川,曾任明朝兵部侍郎。明朝末年,唐氏第十一世中的一支移居無錫。唐懋勳,是唐英年父親唐翔千的太曾祖父,是唐氏的第十六世子孫,號景溪,有八子,現在的唐氏子孫後輩尊稱其為景溪公。他善於經商,當年在無錫經營「唐氏長布莊」,生意相當興隆。一八六零年,為逃避戰亂(太平天國軍與清軍在江南鏖戰),唐懋勳帶著隨同他一起經商的六子唐洪培(字子良)、七子唐福培(字竹山),攜妻兒老小一起來到無錫的嚴家橋村。
明朝官拜兵部侍郎
據村裏的老人回憶,他們聽過祖輩講唐氏祖先來到嚴家橋的情形:兩個二十上下的青年身背黃布包,一路風塵走來,身後跟著唐家老小,當時大家都親切地稱唐懋勳為「唐老漢」。嚴家橋,地處原無錫縣東北鄉,錫、澄、虞三縣交界處。當年這裏位置偏僻,交通相對封閉,但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民風淳厚,四鄉殷實,市集繁榮,家家枕河而居,戶戶門前垂柳,大河橫貫,小橋流水。
唐懋勳覺得這兒靜中有旺,旺中有靜,是避開戰火的好地方,又是今後圖謀發展的新起點。於是他先在集市中心雙板橋堍開設了一家「春源布莊」,數年便獲厚利。唐家從此在嚴家橋跨出發家的第一步。隨後,唐懋勳抓住太平天國戰亂後無錫人口銳減、地價大跌的機會,大量購進土地。不久就置田六千多畝;又在市鎮河西、春源布莊以南修建了唐氏倉廳和宅院,建造了唐家碼頭。沒有多久,來到嚴家橋的唐家,就發跡成為無錫東北鄉的首富。
營商有道業務多元
景溪公故世後,其子唐洪培、唐福培更是經營有方。他們除了經營布莊之外,又先後開設了「同濟典當」、「德仁興繭行」、「同興木行」、「同濟棧房」等。多種多樣的經營活動,使唐氏集地租、利息、商業利潤於一身,為後來的更大發展準備了條件。唐懋勳的第三代「鎮」字輩和第四代「源」字輩大都在嚴家橋出生成長,從小受到良好教育培養,人才輩出,有的任政府要職,有的成為商界紅人。他們不滿已有成就,走出嚴家橋,在無錫、上海更大的天地中創業。
從二十世紀初到三四十年代,唐滋鎮(保謙)、唐炳源(星海)父子和唐英年的曾祖父唐殿鎮(驤庭)、祖父(君遠)唐增源等在上海、無錫辦起一個又一個唐氏工商企業,如無錫的九大布行、九豐麵粉廠、麗新紡織印染廠、協新毛織廠等都是由唐氏家族創辦或是合資開辦的。唐氏家族已經成為聞名大江南北,在中國民族工商業發展上深有影響的家族。
祖父曾任滬政協副主席
唐氏家族似乎具有擅長經商的遺傳基因,經商辦實業的能力一代強於一代。唐氏家族在上海、無錫投資企業成功,解放後,唐家重點選擇在香港發展。現在唐氏家族的後代已遍佈海內外,許多人成為名聞海外的著名實業家。唐英年已故祖父唐君遠,曾是上海市政協副主席,被視為愛國資本家。
唐英年的父親唐翔千(「千」字輩是景溪公的第五代子孫),赴美深造後,在香港創辦企業,成為香港著名實業家。一九七四年,他在香港第一個打破美國棉壟斷市場的局面,成為首位使用大陸棉的香港廠商。改革開放後,唐翔千大力投資內地;在新疆、上海、廣東等地建立了一系列企業和公司。同時,唐翔千還當選為第七屆全國政協常委,是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委員。
新財爺不忘鄉梓
獲悉唐英年出任新職,無錫海外聯誼會迅速代表無錫的父老鄉親向唐先生發去賀電,而唐英年也立即給家鄉回電:「香港正面對史無前例的挑戰,包括經濟轉型、失業、財赤、通縮等問題,我深深感受到財政司司長這職位在這關鍵時刻所肩負的重大責任,以及香港市民對特區政府的期望。」
唐英年的母親唐尤淑圻是無錫海外聯誼會的名譽會長,無錫海外聯誼會副秘書長吳金海與唐氏家族有較密切的接觸。據吳金海介紹,唐英年與他父親一樣,一直心繫著家鄉的發展,多年來唐家扶助家鄉的教育、老年和殘疾人等福利事業的義舉持續不斷。唐英年曾多次回錫。最近的一次是去年十二月十日,時任香港工商及科技局局長的唐英年,率領香港工商代表團一行三十二人,來錫山訪問,在陸榮德、黃士良等陪同下考察了錫山經濟開發區,參觀了長江精密紡織公司和大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羊尖鎮黨委書記虞國平和鎮長周國平在羊尖和香港多次接待和拜訪過唐翔千先生和唐英年先生。對唐英年擔任香港財政司長,無錫人甚感驕傲,因為唐氏家族的根就在無錫。
唐家三橋尚存無錫故里
唐氏家族歷來對家鄉的公益事業十分熱心,多次捐資幫助家鄉建設公共設施。在貫穿嚴家橋鎮不到半公里的永興河上,建有四座橋,其中三座與唐家有關。除「嚴家橋」外,一座是「萬善橋」,是唐懋勳開設「春源布莊」後集資重建的,曾聞名大江南北;第二座是「梓良橋」,建於一九零四年,是唐氏後代為懷念祖居、紀念先輩而建。至今在橋墩上鑿刻的白石橋聯依然清晰可見。南聯曰:「故里近依瞻親捨,新梁普渡化慈航」;北聯曰:「北接梁溪懷祖澤,南通虞麓謁先型」。第三座是「永興橋」。
修建「田基濱」助河運
唐家曾有一約定,「凡嚴家橋鎮鎮上的公益事業,不論大小,唐姓負擔一半。」唐氏家族在嚴家橋地區口碑頗好。記者在採訪中遇見一位七十八歲的老人,名叫楊福生,與唐滋鎮生活在一個年代,他告訴記者,唐家在嚴家橋鎮作的好事多多,天災的時候,唐家不收地租;大水氾濫時,唐家也主動修橋修路,並且還救濟當地一些窮人。唐家為嚴家橋鎮修建了「田基濱」,讓村裏可以和外河連接起來。
改革開放以來,唐氏家族成員也多次回鄉探望,並大力支持家鄉事業的發展,投資辦廠,為家鄉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景溪公在嚴家橋過世有一百多年了,他的後世子孫在半個世紀前也先後離開嚴家橋,但他們一定不會忘記他們在無錫羊尖鎮嚴家橋的這段家史。他們正是在這塊故土上創業、發達、騰飛,創出唐氏家族舉世矚目的輝煌。記者在採訪過程中,發現唐氏家族一些故居、故址仍然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