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4年5月11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熱點追擊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05-11] 馮國經推薦珠三角當內銷平台

放大圖片

本報記者 李永青

 香港是區內金融、貿易及航運中心,緊鄰的珠江三角洲是世界製造中心,兩強結合絕對可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到底香港如何能從中受惠?大珠三角商務委員會主席馮國經認為,港商在珠三角開設了萬家工廠,但大部分產品均出口,若將珠三角作試點,產品「出口轉內銷」,成為一個內銷平台,當中巨大的商機,實在難以估計,更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外資進入內地橋頭堡的地位。

 馮國經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港商在珠三角開設了數以萬計的工廠,成為全國的出口重鎮。多年來,這些工廠生產的產品,暢銷全球,若能將這些出口的產品轉為內銷,不單令港商能進入龐大的市場,亦可令廣東成為全國批發貿易中心,故這建議,對粵港雙方而言,可達到「雙贏」局面。

大珠三角商委訂三目標

 「出口轉內銷」是馮國經任大珠三角商務委員會主席後的三大目標之一。另外兩項目標還包括建議鼓勵更多廣東企業到香港成立公司,及加強香港與珠三角基礎設施的銜接。馮國經強調,如能把香港在出口方面運用的那一套供應鏈管理模式應用在內銷市場,配合珠三角企業在內地市場的分銷活動,大珠三角在內地的輻射能力將大幅增加,並能進一步鞏固其華南地區的分銷集散地和物流樞紐的地位。當然,珠江三角洲本身已經是一個巨大的市場。通過在珠三角的經驗,香港企業亦能更順利地展開在全國其它地區的業務。

 舉例說,港人每到海外旅行或公幹,多少都會購買一些當地的紀念品作「手信」,但往往發現大部分產品都是「中國製造」,但偏偏這些產品只供出口,要到外國才可買到。若能將「出口轉為內銷」,這將能為港商獲取巨大的市場,同時亦有利廣東發展成為全國批發貿易中心。

利廣東成全國批發中心

 再者,歐美等發達經濟體系,都是先從發展內銷市場而獲得壯大的機會,繼而發展出口市場,但香港則相反,先發展的卻是出口。

 第二項建議,是鼓勵更多廣東企業到香港成立公司,並共同向中央爭取相關的配套政策,以使廣東企業能更充分利用香港的國際網絡及銷售渠道,進一步促進廣東產品的出口。

鼓勵粵企到港設立公司

 內地經過了二十餘年的改革開放,企業的技術已提升至相當水平。這些公司除了替外國公司加工外,亦希望將產品打進國際市場,但很多內地企業與國際市場聯繫不足。而香港則是很多外國企業設分公司之地,只要內地企業也來港設公司,將有助它們打入國際市場。屆時香港不單成為外資進入內地市場的橋頭堡,亦是內地企業打進外國市場的橋頭堡,令香港作為貿易中心的地位更加鞏固。

簡化通關加強基建銜接

 馮國經的第三項建議,是加強香港與珠三角基礎設施的銜接,簡化通關手續,興建更多有利於兩地人流貨流的基建設施,亦是當務之急。與此同時,應進一步增強珠三角地區與廣東周邊省份的交通聯繫。

 同時,要加強香港與珠三角西部的陸路交通聯繫,盡快興建港珠澳大橋,以配合廣東省西部發展,以及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戰略。

 此跨境通道日後更將成為內地與東南亞多國交通聯繫的重要部分,對促進內地與東盟各國經貿交流有積極意義。此外,「大珠三角」地區的輻射力將可透過陸路交通直達東盟各國,成為東南亞地區的貿易樞紐。雙方共同向國際社會宣傳和推廣大珠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及商機,以吸引更多外國遊客及跨國企業在區內投資或設立地區總部,以扮演溝通內地與國際接軌的商貿平台角色。例如共同舉辦國際巡迴招商、地區性的展覽會和運動會,設立大珠三角資訊網站。

港借CEPA再享25年好景

 自CEPA在今年1月1日落實後,各界對其實際作用評價不一。但馮國經卻對CEPA期望甚高,並形容CEPA就如內地第2次的改革開放,將令粵港澳的產業結構「合理化」,而不會令香港「空洞化」。廣東開始發展服務業,不但不會削弱香港服務業的地位。相反香港憑藉其人才、經驗和良好的基礎建設,必能在珠三角發展中擔當重要角色,帶動香港經濟開展第二波的增長。

帶動經濟再度增長

 回想在70年代,當時香港是區內的主要製造業中心,但隨著香港製造成本上升,競爭力下降,以及韓國和台灣等「小龍」崛起,當時的香港政府亦要成立委員會研究香港應何去何從。

 「1978年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正好造就了香港製造業起飛。現在CEPA應該是香港服務業展翅的機會,也是香港的產業成功轉型的另一次黃金機會,香港又可以享受25年的繁榮時期。」

 馮國經強調,CEPA對香港太重要了,並以「好好!好勁啊!」來形容。他說,就我所知,珠三角城市的領導人都在研究如何利用CEPA創造更多、更好的商機。馮國經強調,CEPA對香港經濟的重要性及影響,不亞於鄧小平當日提出的改革開放。

祖國支持 一定騰飛

 他表示,香港最大的優勢在於有國家作為腹地,祖國給予香港很多的支持。試看香港的競爭對手新加坡,它也有一大片腹地,但新加坡的腹地卻遠遠無法起到香港的腹地的作用。

 香港與內地是互利互補,所以香港經濟一定要騰飛。現時,全國人均本地生產總值約1,000美元,珠三角則高達5,000美元,5倍於全國;只要將運輸、商貿、物流、金融服務等平台和供應鏈結合起來,就有很大的競爭力。

香港毋需與人鬥平

 面對近年內地各省市經濟不斷高速發展,很多人都擔心香港會被比下去,但馮國經不諱言,很多時,旁人會抹煞了香港的真正競爭力,這就是香港企業與客戶的關係。很多人誤以為價廉就可取勝,但現時要勝出就要講求高增值,單以價錢去看競爭力是膚淺的。「香港真正值錢的地方,就是可以抓住市場脈搏和客源,適應顧客的需求及潮流。」

 現在香港要做的是如何將香港服務型經濟融入內地。香港要同人鬥精細、鬥特色、鬥高增值,而不是鬥人工平。

最愛研究大珠三角

 對於馮國經獲特首董建華委任其為委員會主席,為大珠三角未來把脈及建言。馮國經說,這是一項他最心愛的工作,而他也一直在思考這課題。

 事實上,馮國經早於1991年10月起擔任香港貿易發展局主席,並於任內提出多項建議,推動香港與珠三角經濟進一步融合。

 其中一項突出的貢獻,是在00年2月,推出貿發網,並大力宣傳該網站,讓內地、香港及海外企業,可在網內進行貿易配對,進一步推動香港及內地商貿交流。

馮國經個人資料

1945年香港出生

原籍 廣東鶴山

學歷 持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電機工程學士及碩士、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

履歷 曾任職美國紐約市花旗銀行及哈佛大學商學院副教授

家庭狀況 已婚,育有三子女

馮國經主要職務

■商界

利豐集團主席

保德信金融亞洲有限公司主席

上市公司的非執行董事——中銀香港(控股)有限公司、電訊盈科有限公司、新鴻基地產發展有限公司、東方海外(國際)有限公司。

■主要社會公職

大珠三角商務委員會主席

香港機場管理局主席

香港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席

香港政府策略發展委員會成員

司法人員推薦委員會成員

1996-2003年為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商業顧問委員會香港代表

1991-2000年為香港貿易發展局主席

■內地的社會公職

全國政協委員

北京市市長國際企業家顧問

南京市政府經濟顧問

武漢市政府顧問

中國商業聯合會副會長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顧問委員會委員

中國人民大學名譽教授

商委會攬31工商專要人

 特首董建華於今年2月26日宣布,委任機管局主席馮國經為大珠三角商務委員會主席,並同時委任另外31位工商界領袖和專業人士為委員會成員。任期由2004年3月1日開始,為期2年。委員會每年將舉行四次會議。

 成立大珠三角委員會的設想,是在去年8月舉行的粵港合作聯席會議,雙方同意各自成立商務組織,讓兩地企業、行業和商會之間作出交流及研討。粵方的商務組織由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廣東省分會負責。

 大珠三角委員會主席馮國經說,委員會是在粵港高層聯席會議框架下建立起來的,委員會將收集商界及各界人士的意見,轉達給粵港兩地的領導人。

大珠三角商委會成員

主席:馮國經

委員:陳智思 陳國威 陳永棋 鄭耀棠 張建東 蔡冠深 周梁淑怡 鍾普洋 杜源申 艾爾敦 霍震霆 和廣北 葉成慶 郭炳聯 林天福 劉皇發 梁智鴻 梁振英 梁君彥 李澤鉅 羅仲榮 羅康瑞 黎定基 邵善波 曾憲梓 董建成 黃匡源 胡應湘 楊健明 楊孫西 余國春

職權範圍

 向行政長官提出建議並在粵港合作聯席會議框架下運作,促使大珠三角地區在經濟上更緊密合作,負責:

(一)就加強粵港在經濟及其他方面合作所需的政策及推行策略提出建議,藉此推動兩地更多增值合作和可持續發展;

(二)提供途徑,讓粵港兩地的私營機構就如何進一步促進雙向貿易及投資交流意見;

(三)收集香港商界及專業界別對粵港合作事宜的意見,並轉達兩地政府;

(四)協同中央政策組進行關於大珠三角地區日後經濟發展的策略研究;及

(五)與廣東的省市機關建立更緊密的聯繫。

 委員會成員,任期由2004年3月1日開始,為期2年。委員會每年會召開4次大會,6個小組在每次會議之間,與有關的對口單位接觸;委員會每年將發表年報,向公眾交代工作的進展。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熱點追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