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5-12] 百家廊:香港史前面貌和先民放大圖片
在旺角出土的東晉文物現存放於香港歷史博物館。
周 雲
最近旺角豉油街和通菜街交界的水渠工地,挖出了晉代的陶器,說明旺角早有居民,海岸線在今天的彌敦道,一千八百年前就同中原文化聯繫在一起,漢族人民長期在香港繁衍。但香港更早期的歷史是怎樣的呢?這值得考古學者繼續探究。
九龍與港島相連
迄今為止,香港仍然未發現新石器早期(約公元前一萬年到四千年)和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不過,二十年前,地鐵公司在興建地鐵的時候,考古家曾經把挖出來的泥土樣品,進行碳十四科學測定,發現在公元前六千年(即距今八千年前)香港的海平面,在今天的海平面以下大約十一公尺。這說明了甚麼問題呢?一萬八千年前,最後一次主要冰期達到高峰時,全球海面比今天低一百三十公尺。港島當時面積很大,海濱線在現今香港以南一百二十公里處。八千年前,冰期慢慢消退,香港海面比今年低十一米。換句話說,地鐵所經過的油麻地、尖沙咀、中環的地皮,都是連成一片的,維多利亞海峽並未出現。
新界和九龍半島三面環海,大嶼山也與青衣、荃灣相連,海岸線曲折,海灣多,小島棋布。在今天的石壁、蒲台、東龍、大浪、滘西洲、長洲、大廟灣、清水灣,仍留有史前迴紋石刻,刻紋有些作龍形,有些作幾何圖形,更多作鳥形,有些似航海標記,這些石刻與廣東沿岸的石刻相同。在六千年前,廣東是百越族居住的地方,善於航海與捕魚。鳥和龍分屬風神和海神,乃百越所崇拜的神,也是族人的圖騰。百越的船民的船艇,駐聚香港,早已掌握季候風,風季一到,順著季風,揚帆駛巾里,可直達台灣、東南亞和斐濟。香港早已是百越先民的舟船停靠良港、重要航海中心,南洋不少居民,均是百越族的分支。百越與江浙一帶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有何淵源,也是值得追蹤的一個課題。因河姆渡先民也是濱海捕魚、出海航行能手,後來河姆渡文化消失了,再沒有留下文物遺址。他們是在部落戰爭中被消滅呢?還是大舉南遷南洋而告別江浙沿海?
擅用海洋資源
一九九七年,中國科學與考古研究所曾經在香港馬灣島東灣仔北遺址進行發掘,成果被列為一九九七年中國十大重要考古發現之一。考古隊在遺址發現了六千年前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至青銅時代早期的二十座墓葬、居住遺跡及豐富的文化遺物,包括繩紋陶器和精細石鐲、石管、石環和石玦。這些屬於百越人的居住和生產活動遺址,反映了他們主要在海岸邊聚落而居,善於利用海洋資源。
這次考古還發掘出公元前一千五百年的青銅、箭簇、戈、斧、錛、魚鉤,還發掘出鑄造青銅器的石範。這些青銅器證明香港與中原地區一脈相承,中原文化已經在周朝時期傳播到香港。
考古隊在十三座墓葬發現了人骨架,墓主有少年也有老年,有男性也有女性。經過人類學者初步鑑定,這些人骨有亞洲蒙古人種的一般特徵,同時亦呈現出某些熱帶地區人種相近的特徵。假如進行基因技術測定,不難最後確定其宗族。
根據歷史記載,到了秦朝,武功鼎盛,漢族在中原地區呈現了壓倒性的強勢,把其他種族驅逐到中原地區之外。公元前二一四年,秦始皇平定了南越,把百越族人居住的廣東納入版圖。秦始皇統一嶺南之後,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個郡,移徙五十名刑徒(受到刑罰的逃亡奴隸、囚徒、商人)到廣東開發。這些中原人到了廣東,帶來了先進的文化和技術,並且和百越人通婚融合。廣東人至今仍流傳,他們有土著的遺傳特徵,腳食趾比腳拇趾略長。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南海郡轄下的龍川縣令趙佗作反,據廣東獨立,自稱南越王。漢文帝採取了安撫政策,趙佗始歸順於漢。至漢武帝時,實力已足,派伏波將軍路博德伐南越王,後南海郡之下置番禺縣,下轄區域包括香港。三國時期,香港歸孫吳管轄。香港已有曬鹽業,吳設司鹽校尉。
沿用中原典制
李鄭屋村之東漢古墓,墓室古磚刻有「大吉番禺」、「番禺大治磨」、「薛師」字樣,隸書,證明中原居民及安葬典制已流入香港,香港歸番禺治下。
東晉末年,各地農民起義,河北人盧循參加了農民起義,公元四○二年,盧循奪取了農民起義軍的大權,接受招安,當了永嘉太守。後來,被宋劉裕追擊,盧循帶兵先佔廣州,再率部隊逃至大嶼山定居。這是有文字記錄的中原人士直接在大嶼山開發的第一人。大嶼山多和尚,如果沒有一定數目的居民,和尚靠誰人供養?可見東晉的時候,大嶼山已有一定的人口。
南朝劉裕稱帝,青山屯門成為番禺的外港,各國商船往來,十分繁榮,杯渡禪師來此,建靈渡寺。信眾頗多。屯門常有海船往交州(越南)。
至唐朝,屯門更興旺,已成南方大港,波斯、印度、中南半島、南洋群島商船均停泊屯門,唐三藏取西經到達印度,就看見四川的布匹和邛竹出現在印度市場上,這些貨物是經過南方的航運水路運到印度的。公元七三六年,屯門駐紮軍隊二千人,屬於安南都護府,鎮治設在南頭,統轄範圍包括后海灣至大鵬灣。
採珠曬鹽業發達
唐玄宗天寶三年,浙江沿海海盜為患,溫州受到侵擾,南海太守劉巨鱗調屯門鎮兵北上緝盜平亂。詩人墨客韓愈和劉禹錫也遊屯門,寫出吟頌屯門的詩篇,可見當時屯門已經是舉國有名的海港了,詩人也以到屯門一遊為榮,並記錄海上見聞。海路發達,注定敦煌絲路在唐朝以後逐步下滑衰落。
東晉之後設廣州郡東莞(東官)縣,下轄香港。這種體制一直延到明朝萬曆年間。唐肅宗至德二年至明萬曆,香港出現一個黃金時期,這是東方之珠的流金歲月。人口增加,海上交通頻繁,漁業、農業、採珠業、曬鹽業明顯發展。大埔吐露港當時稱為「大步海」,放養珍珠,招募內地數千人前來採珠。南漢(公元九一七至九七一年),君王酷愛珍珠,派數千軍隊保衛採珠工作,大步海稱為「媚川都」或「媚珠池」,與廣西合浦的珍珠齊名。
官塘、九龍城、土瓜灣、紅磡、尖沙咀設鹽場,稱「官富場」。此外,大嶼山大澳、西貢一帶,亦是鹽場。由漢至宋代,鹽由官方專賣,是朝廷財政來源,鹽場設巡檢司,駐紮軍隊。至宋代,官府盤剝嚴重,鹽民無以為生,官逼民反,宋代慶元年間(公元一一九七年)爆發歷史有名的大奚山(即大嶼山)鹽民起義。義軍海船攻至廣州城下,宋軍全力鎮壓,並搜剿、殺盡大嶼山島民,這是香港最大血案。
唐代之後,佛堂門乃商船往來要衝,宋代已設關收稅,香港商業昌隆,宋代內地移民至新界及九龍者日眾,江西吉水縣進士鄧符協當官路過屯門,知是富庶之地,任滿移民錦田辦書院,此後吉安鄧姓鄉民陸續移港。福建汀州廖仲傑亦遷至上水鄉。文天祥之弟文天瑞也於此時徙入。侯、彭大姓亦在宋代流入。新界「原居民」之後裔日益興旺。
若特區政府擴建香港歷史展覽館,介紹香港史前和各代文物,並設沙盤,對學生之地理歷史學習,對促進旅遊業,意義深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