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4年5月12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副刊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05-12] 黃智龍 「廢柴」貼近觀眾

放大圖片

 翻開黃智龍的履歷,照出數道光芒:編劇、導演、監製、佈景設計、配樂、宣傳……總之除了演員,所有幕後職位,他都涉足過了。連忙「擦鞋」,請教他多才多藝之道;卻拍錯馬屁,十項全能的功力,原來是無奈逼成。

 他微帶尷尬地交代背景:「從中學搞劇,學校劇社既缺資源,老師又不理會,出外參賽都自己獨力包辦,故練就了所有崗位的職務都要懂得處理;後來自組獨立劇團,資源更短缺,除要既監且導,宣傳工作也得擔上。」

窮人孩子早當家

 俗諺:「窮人孩子早當家」,從黃智龍的經歷上,似乎看出一點道理。他認同多面涉獵有助他「當家」:各崗位都試做過,當編劇及導演等龍頭位置時,因為了解各單位的需要,更能領導有方。難怪一臉孩子氣的他,已經在編導方面獲得傑出成績。

 困逼的環境,雖然可以打造一腳踢的全人,但黃智龍其實最喜歡與劇界中人交流切磋,各展其長。「很現實地說,能專注一項工作,再結合他人之專長,成品自然更佳。」簡單一句話,就道出戲劇是集體創作的特點。

戲劇同好 談到半夜

 因此,他對於加盟他創辦的劇場「W創作」的演員和後台人員,很是感動。

 「我們支付不了職業價,請他們參與演出;他們只為了戲劇的交流,不分彼此地互相提意見,為了劇本上一個改動,往往談至半夜三、四點,下樓喝點甚麼,回來再談。」

 多次的合作,漸漸在參與「W創作」的台前幕後中,培養了默契,作品亦越見成功。頭三個劇目,W創作社仍在摸索創作路向,評價毀譽參半;但自第四個創作劇《廢柴》始,已得到較一致的好評。

 「《廢柴》首演,一共在三千座位的壽臣劇院演9場,起初只售出一千多個座位;其後好評如潮,最後幾場,三千多張門票全售出。一星期內,票房翻了一倍。」其後的幾個劇目,很多尚未開演,已售罄門票。「W創作」的良好口碑,已然建立。

 「W創作」建立起固定的觀眾群,商業利潤得到保障,黃智龍固然慶幸,但更值得高興的,是創作信念受到認同:「我們搞戲劇,是因為有一些看法想與人分享;觀眾的反應很直接,喜歡才會掏百多元買票入場,這也是一種透過劇場的交流吧!」

 初步的成果,更鞏固黃智龍分工合作,成績更光彩奪目的觀念。

 因此他希望漸次淡出導演之列,專注編劇和監製:「導演時,我雖然有明確主張,知道自己想要怎樣的效果,不過技巧上『好唔掂』(很不濟),都是靠直覺、以及和演員之間的默契。」他再次現出月面腆的笑容。

身邊生活 編劇素題

 但談及編劇,他的笑容是充分自信:「我的短處即是長處——生活感強烈。學院派的人或會認為我的劇本,沒有起承轉合,不合理論、缺乏動機;但我觀眾所得的負資產一族,生活也無甚動機呀!」

 他正色地說:「當市場上有林奕華的進念式、有話劇團式的戲劇,我相信我的劇本也應該有自己存在的價值,因為它們貼近觀眾的生活。這是我獨特之處。」

 市場不是一件經切切割割後就「無得剩」的餅,舞台的藝術天空也同樣容許、甚至鼓勵多種星輝、霞彩的光芒,共同綻放,戲劇發展才更能展現姿彩。

 三位年青戲劇工作者,如今初現旭日晨曦,未來繼續迸發的光華,豈容小覷!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