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4年6月22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戲曲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06-22] 戲曲視窗:龍翔劇團締造歷史

放大圖片

花旦張雪麗

葉世雄

 香港電台在六月三十日晚舉辦香港廣播七十五年的壓軸活動——「戲曲天地龍翔再現顯光輝」,很多朋友都說活動的名稱太長,少點中氣也唸不完。由於名字是我想出來的,當然有責任解釋一下。

 《戲曲天地》是香港電台第五台的節目名稱,今年剛好二十歲;龍翔劇團是香港電台在六十年代成立的粵劇團,雖然九○年解散了,但資深的電台同事還很懷念這個足跡遍全港的劇團,所以活動監製陳婉紅特別情商勞韻妍、潘志文、劉一帆等龍翔劇團成員在六月三十日晚再顯光輝,演出龍翔戲寶。

以龍翔道命名

 香港電台在一九六八年成立龍翔劇團,劇團的命名取自香港電台廣播大廈後面的龍翔道。演員由廣播劇組的二十位藝員擔任,像張雪麗、何楚雲、林友榮、潘志文等都是當時深受歡迎廣播劇藝員,他們演出粵劇自然很有噱頭。但今天來看,當年香港電台做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因為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廣播劇藝員,從未正式接受過粵劇訓練,唯一是文武生勞韻妍出身粵劇世家,大部分人只能邊演邊學、邊學邊演。

為界內打強心針

  其實,未成立龍翔劇團前,港台藝員也常常到戶外演出歌劇,不過是唱時代曲。為甚麼前中文台長周乃陽要捨易取難,不辦歌劇團,卻辦粵劇團呢?前輩張宛容告訴我,周台長熱愛傳統文化和戲曲藝術,所以在六五年組織香港電台粵樂隊,推廣國樂。不知周台長是否有感於六十年代香港粵劇進入冰河時期,很多戲班都只能靠做神功戲、走埠來維持收入,於是成立龍翔劇團,為暮氣沉沉的粵劇界打一支強心針。

足跡遍佈全港

 無論如何,「龍翔劇團」巡迴各區演出的模式,相關的部門亦沿用至今,使一些業餘或半業餘的粵劇團體有更多的公開演出機會。龍翔劇團自成立至九○年底結束為止,演出場數超過一千五百次,劇目幾近五百之數,其足跡遍佈港九新界及各離島,就如劇團的十周年紀念特刊所說:「把粵劇傳統藝術的種子,散播到任何的一角落」。

取最精采情節

 除了演出外,「龍翔劇團」又向唱片界進軍,其灌錄的唱片及卡式錄音帶有《夢會牡丹亭》、《王魁與桂英之情探》、《花木蘭》、《春風得意》、《張巡殺妾》、《情劫未央宮之斬韓信》、《范蠡與西施》、《白蛇傳》、《雪重冤》(即《拾玉鐲》)及《碧血丹心》等。「龍翔劇團」的演出,因要適應舟車往還、大部分演出場地不設座位等條件限制,往往需在兩小時完成,所以它的戲匭,有一個特色,就是把過去冗長的橋段,去蕪存菁,配合了時代的需要,使觀眾於經濟的時間中,欣賞到劇中精彩的情節。

 由於藝員的退休和離職,踏入八十年代,龍翔劇團的大部分成員已非港台僱員。其間,曾經邀請職業粵劇演員加盟來增強實力。但八十年代末,粵劇團體紛紛湧現,龍翔劇團已完成它的歷史任務,九○年底,功成身退,宣佈散班,而勞韻妍則組織威煌粵劇團,讓有興趣繼續做大戲的團友參加。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戲曲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