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7-23] 中醫療法治骨枯奏效放大圖片
浸大中醫學院以鹿茸、菟絲子、蛤蚧及山柰製成複方,治療骨痛與骨枯。(劉啟忠 攝)
【本報訊】(實習記者 劉啟忠)浸會大學中醫研究所完成初期臨床研究,探討中藥對骨痛及骨枯的療效,顯示所用的中藥,能改善多種病徵,如關節痛及情緒低落。大部分患者使用3個月已大大減低了骨痛所帶來的痛苦。
浸大中醫藥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陳金泉教授表示,是次研究邀請了包括6名因治療沙士而導致骨枯在內,共15名的骨痛患者,於今年4月起接受6個月的中藥複方治療。是次研究中西藥並用,以中藥輔助改進病情,首3個月療程中,需要每天使用兩次中藥,研究人員會記錄各人對藥物的反應。經過3個月的初步治療,各參加者的病患徵狀均有所改善。
首治腎再控荷爾蒙
該學院研究員暨註冊中醫師崔紹漢博士指出,中醫治療骨痛時主要關注病者腎的狀況。由於腎功用是「主骨生髓」及控制荷爾蒙的分泌,所以對骨骼的健康有著直接影響。如果荷爾蒙失衡,會導致皮質醇太高,影響骨骼生長,導致精髓不足、腰酸腿軟,長期病患者會有瘀血阻塞,瘀血又會導致氣血不通,因而引起骨痛。崔紹漢表示如要使骨骼強健,精髓充盈,就必須由補腎入手。這次的中藥複方所使用的藥材全是補腎壯陽、壯骨生髓,如:鹿茸、菟絲子、勅菜子等等,現時各病人的情況亦證明了中藥對治療痛症有相當高的療效。
患者服藥腳痛消失
參與研究的西醫石兆林表示,現階段中醫治療超越了西醫所能提供的藥物治療,使用不同的藥物可以為病症帶來不同的理解。石兆林又指於研究前曾替各參加者進行核磁共振診斷,療程完結後會再為各參加者進行核磁共振,以檢查中藥對骨枯的療效。
病者張女士表示,她因治療沙士而引致骨枯,導致腳震、行路乏力及雙膝痛楚。在使用中藥前,她曾接受西醫的物理治療及服用止痛片,但所帶來的副作用極大,令她經常嘔吐及不能入睡,為了能入眠更需要每晚服食一粒安眠藥。使用中藥複方後,她服用止痛片的次數減少了,服食安眠藥的情況亦改善了,現在每星期只需服食二至三次、每次半粒的安眠藥,而腳痛的問題也完全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