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4年9月7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副刊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09-07] 填補了一頁空白時段

放大圖片

 《傾城之戀》(1984)

懷默

 邵氏電影在香港掀起「懷舊潮」後,沒有停下來,繼續進軍內地。發行商洲立影視董事翁棟良表示:「從網上調查結果發現,逾8成半內地年輕網民希望重溫邵氏電影,而當中又以渴望看功夫片的最多。」所以,「洲立影視」將會首推邵氏的功夫片,如《流星.蝴蝶.劍》、《十三太保》。

 「文革十年,內地並沒有機會接觸邵氏電影,這次邵氏片在內地發行影碟,正正填補這段黃金期電影的空白,讓內地觀眾重新認識當時香港的人文面貌,為人津津樂道的聲與色。」

從傳統跳到本土文化

 重提邵氏,對內地香港兩地的年青人的意義,同樣是填補了他們對在過去某個時期的歷史、社會面貌記憶的空白。而有關67年5月風暴後至70年代初期的社會狀況分析,尤其貧乏。

 社會學學者呂大樂說,社會發展的討論,總是67年風暴之後,鏡頭一轉便是麥理浩出任港督,十年建屋計劃,74年廉政公署帶來的「太平盛世」等等;這段時期,歷史之所以空白,不難相信是因為正值由無序到秩序、黯淡到風光之間的過渡期。這幾年的香港文化,同是被輕輕略過——談熒幕裡的英雄形象,總是由黃飛鴻直接跳到李小龍、成龍,中國傳統簡單而直接地轉化到香港本土文化。

容許奸人當道

 在黃飛鴻和成龍之間,我們跳過了《獨臂刀》(1967年)的方剛和《馬永貞》(1972)的馬永貞。

 方剛和馬永貞,光明磊落,武功高強,卻最終都敵不過奸人的暗算。那個江湖,混亂而不確定,秩序也並不完整。當時張徹66至72年間的其餘近十部武俠片,都是不受道德規範的奸人而非情操高尚的英雄,得到最後的勝利。似在隱喻對現實法制、政治制度的不夠信心,容許奸人當道,個人實力不一定會換來應得的成就。

 75年誕生的草根英雄「大哥成」(《大哥成》,1975)——非黑非白的江湖人物形象,建制以外的草根人物,份外引起大眾的共鳴。

掙扎出一個局面

 當時,變身中的社會制度並未完善;在仍未開明的殖民統治中,安居樂業的心態並不堅實。逆來順受卻又逐漸醞釀和掙扎出本土意識和香港人自身的生活態度,掙扎出一個新局面。

 所以,即使我們正處於可能比當年更混沌的時期-天災人禍接踵而來(好像沙士、禽流感、白紋伊蚊);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只有望天打卦大環境好轉;還有CEPA、個人遊,雖是商機,附帶的大中華文化卻來勢洶洶,本土意識面臨衝擊。

 港人一向引以為傲的白手興家的拚搏精神和快速「轉數」,面對這劇變的環境,失了靈一般。我們每每將現刻相比經濟起飛、港人自強的神話般的七八十年代,然後嘆息一番。但原來,70年代末蓬勃的來臨,之前也先是經歷混沌和掙扎。所以,又何須慨嘆今天的糟糕?張徹的悲壯過後,成龍、洪金寶的福星高照和醒目即緊接而來。這批諧趣功夫明星反映70年代末港人隨機應變的一股拚勁、自信的個性,還不是從「前路不明」的67-73年過渡期中,脫胎換骨出來的?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