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9-19] 唱歌彈琴親子樂放大圖片
圖、文:陳碧兒
有沒有想過豆豆一般的音符也能成為父母與孩子溝通的工具?原來音樂除了可以陶冶性情之餘,還能成為父母與孩子共享天倫的鑰匙,音樂的神奇力量,就讓註冊音樂治療師伍偉文(Raymond)為我們從DoReMe中一一解開吧。
音樂治療在外國已有好幾十年的歷史,除了由音樂治療師應用於治療上以外,外國亦有音樂治療師教家長一些音樂治療的技巧,並指導他們如何在家中或在學校帶領音樂活動。Raymond認為音樂是幫助家長與孩子溝通的一種很好的媒介,透過特別設計的音樂活動,更有助家長改善孩子的各種能力:如語言、機能又或社交方面的能力。
好好唱口改懶音
在語言溝通方面,首先是發音能力,有些小孩子可能比較害羞,又或受某些問題影響而不敢說話,甚至連發音都不夠膽,而歌曲就能幫助改善孩子的發音問題。當他們學會了一首歌曲之後,就會很自然地把歌曲隨口唱了出來。
又如一些懶音字,透過歌曲就能幫助小孩子把懶音糾正過來。就像「禮貌」一詞中的「禮」字,有些孩子未必能發出「lai」音,就可以運用一些包含「禮」字的歌曲,將「禮」字這個「lai」音拆散為「lai」及「i」音,強調當中的「la」音,先讓孩子發出「la」的音節,然後以愈讀愈快的方法加上「i」音,來幫助小孩子改善發音的問題。
這種歌曲方式十分簡單,家長只要能掌握技巧便能靈活應用。如在歌詞中特別留空一個字,讓小孩子發出這個音,像填充一樣填上,就已是踏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音樂溝通十五分鐘
要促進互動的親子關係,父母與子女一起參與的過程,已是一種親子的溝通。當中,亦可有一些即興的音樂,讓孩子與家長用樂器溝通。
Raymond指出:「有些活動,更可以由父母與孩子輪流帶領,孩子了解到自己與父母在某方面有同樣的能力,會因此得到更大的樂趣。」
「如在課程中,我會建議家長與孩子每星期花大概十五分鐘的時間,一家人聚在一起,但不用語言交談,即使是說話也用唱歌的方式來代替;然後,再用一些簡單的敲擊樂器、或彈琴來表達。總之,在這十五分鐘內,一家人純粹用樂器溝通。」
一班家長學員亦有嘗試以這種音樂方式交談:「就好像一個小社群正在溝通之中,可能是某個人帶領著,而又可能是某些人正在用音樂交談,不過溝通所用的工具是音樂。」Raymond笑說這是一種很有趣的親子溝通方法,有助開闊孩子的社交能力。
活用樂器代替說話
讓小孩子開始學習音樂,什麼樂器最適合他們?Raymond認為在小學、中學一些很常用的樂器,如搖鼓、三角、馬鈴、響板、響棒、刮瓜,都很適合小孩子。因為孩子的手比較小,這些樂器對他們而言較容易控制。
有些家長可能對樂器或音樂並不認識,所以敲擊樂器在音樂親子活動中使用得特別多。當然,假如對音樂有所認識,鋼琴、結他、小提琴、長笛也可以應用於親子活動中。
Raymond為各位家長介紹了幾種有趣的樂器:Octachime中文名是「水滴鐘」,用所附設的木棒敲擊,就能發出仿似水滴一樣的聲音,而孩子可以用木棒在水滴鐘內攪拌,把一個個不同的音串連起來,就像一段段的流水聲,十分動聽。「當孩子敲起這個『水滴鐘』時,就像向家長發出一連串的訊號,代替了說話。」
又如鍊槌,用搖的方法就可發出沙沙聲,另外也可以透過轉動,發出另一種轉鍊般的聲響。有一種來自非洲的特別樂器名叫「Talking Drum」,原來這種鼓是夾在腋下敲打的,向鼓身施以不同的壓力,鼓皮的張力就會改變,發出的聲音亦會有高低不同的變化,一些在印度生產的「Talking Drum」更是用金屬製成的。
當然,也有一些彈高低音的樂器就如伴奏的樂器:結他、鋼琴、Autoharp(自動豎琴)及Q Chord(電子和絃琴)等等。Autoharp及Q Chord都是簡單的電子樂器,一按就能彈出各種大調、小調的和絃,Q Chord可像結他一樣抱著,彈出不同樂器的電子聲音,使用方便,而且有助初學者建立對音樂的興趣。
音符腳印 調節機能發展
同時,家長也要留意孩子在音樂活動中的能力,有時孩子在機能上發展不足,未必能做得到的,就要作適當調節。Raymond建議可以用音符,像腳印般貼在地面上,然後父母唱一些音,讓孩子去跟著音符腳印跳動。
「就如簡單的DoReMeFaSo五個音,組合出DoMeSoDo,又或SoMeDoSoDo,也可以訓練小孩子的音準和身體機能。假如孩子未能一下子做得到的話,就可以縮窄音符的範圍,如唱DoReMe,三個音符距離較短,孩子亦較易做到;而當孩子的能力有了進步的時候,就可以把音域擴闊一點了。」Raymond建議家長應按照孩子的能力,來調節音樂活動的要求。
在音樂活動中,Raymond強調家長回應孩子的技巧,特別是如何回應孩子的感受、情感。
當小孩子在活動當中,表現出生氣的反應時,應鼓勵他們用音樂的形式去講、去唱、去釋放出來。Raymond笑言:「連續式的敲擊是非語言的溝通,所敲擊的節奏會隨著心情的轉變,產生不同變化,當中沒有加入說話的語氣,卻能讓父母與子女互相以心靈去感受、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