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9-26] 父母賭博危害子女 放大圖片
文:陳碧兒
近日,一名嗜賭母親與女兒燒炭自殺,結果女兒救不回來,母親被控謀殺。從這個因病態賭博引起的家庭悲劇,反映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賭博是幸福家庭的計時炸彈,不論父母還是子女沉迷賭博,都會為家庭成員及朋友帶來無法估計的傷害。
香港賭博輔導機構明愛「展晴中心」的註冊輔導員李淑玲姑娘就和我們分享了她的寶貴的經驗。
「如果父母嗜賭,孩子的健康和發展會受到不良影響。」因為,賭徒父母有時可能因為沉迷賭博而對子女不聞不問,孩子因此生氣、受傷害、孤獨、心虛、被拋棄、拒絕、欠缺安全感和無能為力等負面感覺。
家庭爭執影響孩子情緒
一般來說,對於還在讀幼稚園、初小,年紀較小的孩子,他們未必會為意家中所存在的賭博問題。「他們可能會意識到父母整天在吵架,但只知道爭執是因為金錢而起,卻未必會知道當中的來龍去脈,僅僅從父母的言語中接觸到『債』、『賭』等詞語。」
孩子或會告訴老師他們感到不開心,因為爸媽在吵架,但在概念表達上仍不大清晰,因此,學校的老師、社工若發現孩子出現情緒問題,就要特別關心和留意。
而已讀高小、甚至中學的孩子,即使已明白家中的賭博問題,他們亦未必懂得向父母、師長表達心中的感受,「面對父母的爭執,整個家庭經已失去平衡,十分混亂,不少孩子為了顧及爸媽的感受,不希望再影響家人的情緒,因此他們未必願意向家人訴說自己的感受,這對他們弱小的心靈亦會形成壓力和負擔。」李姑娘鼓勵孩子一旦遇上家庭賭博問題,就要立即向輔導員、社工傾訴,尋求專業輔導。
模仿父母參與賭博遊戲
另一方面,賭徒父母亦會不自覺地讓他們的孩子參與賭博遊戲,如讓孩子接觸六合彩、撲克牌、牌九、大小,或讓他們玩電子麻將、擲骰子等賭博性的遊戲等,通過遊戲閃爍的燈光、音樂和嘻笑,逐漸地,孩子開始認為賭博是有趣、令人興奮的事情,並將這一信息發送到大腦裡去,增加了他們日後變成賭徒的可能性。
「因為孩子最初的模仿對象就是爸爸媽媽,假如當父母的早已『以身作則』,那麼他們就會認為父母可以賭,他們也可以,因為賭博已成一般的家常事了。」李姑娘指出,在賭博家庭下長大的孩子,一般理財觀念較差,不但不善儲蓄,口袋中有十元都會當作賭本賭清光,而且很容易產生一種及時行樂的心態,荒廢學業,對人生亦欠缺遠見。
「賭徒的子女,一般都會產生以下幾種想法:賭博不是什麼大問題、賭錢是賺錢的一種方式、賭博是尋求快樂的方法、甚至認為賭博是謀生的職業,有些子女因此成為職業賭徒,以『收外圍』為生。」由此可見,父母的賭博態度和行為對小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墨爾本大學的福德(SharonForde)女士在月前的「國際童年早期會議」上就曾指出兒童是賭博「被遺忘的受害者」,問題賭博的禍害實在是一代傳一代的。
正確處理五大原則
事實上,超過八成到展晴中心接受輔導的賭徒,在青少年期已開始賭博,而在他們當中有半數的父母或親屬就是賭徒。父母沉迷賭博的行為,對孩子的身心都會直接或間接地產生負面影響。
因此,為人父母當然應屹立不「賭」,但假若當家中成員如父母任何一方出現了沉迷賭博的情況,又可以怎樣幫助孩子以正確的態度面對呢?李姑娘強調,家長有幾方面要特別注意:
第一,家庭一旦發生賭博問題,一定要盡快向專業社工、輔導員求助,以專業的角度解決問題;
第二,盡量避免在子女面前因賭博問題爭執、甚至互罵;
第三,父母要懂得控制情緒,不要把情緒轉移發洩在孩子的身上;
第四,父母切勿問孩子:「如果父母離婚,你會跟哪一個?」這個問題會令孩子不知所措,而且孩子還未有能力作這個決定。
第五,父母爭執吵架,一定要向孩子解釋:「吵架是父母之間的事,並不是因為你。」否則,孩子會以為是自己的問題引起父母的爭執,而變得內疚、自責,嚴重影響孩子的心理和情緒。
即使「預防勝於治療」是句老話,但也是金石良言,除了家長本身要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目標外,亦要為孩子建立一套正確的賞罰制度和理財觀念,由父母身體力行讓孩子認識金錢的概念,明白什麼是「想買」和「需要買」。「家長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教導孩子珍惜一切,重視心靈上的溝通而非物質,並鼓勵孩子從小培養儲蓄的習慣。」
當然,學校的教育也很重要,李姑娘建議:「從幼稚園、小學開始灌輸賭博之害,如在德育課中教導孩子怎樣與人相處、如何關心他人,令孩子培養出正確的人生觀、建立良好的興趣、生活習慣與健康的人際關係,就能令家庭、朋友間的關係更融洽、溝通更密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