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4年9月27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讀書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09-27] 羅范椒芬「芝麻官」悟道

放大圖片

 羅太預見了不同文化、機構的融合,將越來越多涉及商討,故修讀了談判課程。 (符小波 攝)

文:鄭依依

 在香港教育界,教育統籌局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可以算是一人之下的官。她卻笑說:「也不過是芝麻官罷了。」把地位說得微不足道,不是要推卸責任。羅太肩上的教育重擔,背得穩穩;處身的立場、秉持的原則,也牢牢地堅守。

 白皙的羅太,個子纖纖,說話時聲音也是輕柔柔的。然而,談起讀書,羅太帶來的十多本書,講的是政經人生,課題卻又殊不輕易。

「芝麻官」 八字真言

 這個「芝麻官」讀了另一個芝麻官寫的書,趣味盎然,禁不住產生共鳴:「『為官八字:腦清、心正、腕硬、拳重』,點出了公務員要注意的事。」像被幽默言詞逗樂了的閨秀,羅太微笑著,分享《芝麻官悟語》作者王敬瑞的心得。

 她以堅定語氣解釋為官八字:「腦清,即行事要有信念、有原則,還要有謀略,不能橫衝直撞;心正,指要剛正,建立領袖的公信力;腕硬,做事不可遇到困難便退縮,得保持尊嚴;拳重,則指能力作風明快,推行決策要力度夠、能到位。」

 王敬瑞是山西省陽泉市區委副書記,官職不大,體會卻深,以通俗精闢言詞寫管理心得,啟發了千里之外的羅太:「做上司要留意三個難得:真話難得、人心難得、人才難得,令人尤其深刻。」

 羅太的父親是商人,凡事秉公處理,對下屬剛正無私。椒芬自小耳濡目染,一份傳自父親的堅守原則的做人態度,伴著她成長。不覺父親過世已經卅年,堅守原則仍是羅太處世之道。

 父親的言傳身教,塑造了羅太柔韌意志,打下了她應付世事皆有準則的根基;而閱讀與人生互為引證,這個根基就更加穩固。

堅持教改 尊重主教

 一九八九年,羅太獲政府派往哈佛進修公共行政碩士課程。她慕名修讀了世界知名的談判專家Roger Fisher在法學院舉辦的課程,讀他的兩本著作:《Getting to Yes》和《Getting Together》。書中那宗旨:「Hard on Principle,Soft on People」(堅守原則,待人以寬),羅太終生受用。

 「課堂中,他模擬出各種談判場面,讓學生參與,實踐所學。我們亦反覆練習如何在不傷和氣的情況下,堅持原則。」要達成談判目的,羅太指出技巧所在:「把自己放在對方的位置」,了解別人的立場,知己知彼,盡力尋求雙贏的結果。

 課程完結,課本擱下,道理卻已印入腦海之中。

 訪問前,羅太拿出這兩本紙頁已泛黃的書,重溫下,感觸良多。「我們亦是本著『Hard on Principle,Soft on People』的原則,展開『校本管理』的討論!」

 即使《校本條例》引來教會強烈的批評,羅太提起陳日君主教,仍是一臉寬和。「我們是針對事,不針對人,所以不會因為爭議而與主教有嫌隙,始終尊重他是主教。」

 為著易於達成協議,除了由選舉產生家長進入學校決策層這核心價值不可退讓外,教統局放寬了執行上的細節問題,以釋除教會學校的疑慮。

 「例如,過渡期從原本的三年改為五年,若運作仍不暢順,還可再延遲兩年;還有,家長比例從原來的兩人兩票,變為兩人一票。」

 在討論「校本管理」時,羅太雖然沒有重溫這兩本書,但她說:「道理其實都已潛移默化了,管理學知識其實要經過實踐,才能深化。」

 面對資訊發達、價值觀混亂的局面,若不堅守原則,便無法安身立命。個人原則和道德不穩穩地把守住,可能會是非不分。

 羅太不無擔憂:「在市場力量衝擊下,很多事會物極必反。」

平衡市場與道德

 從哈佛心理學教授Howard Gardner等人的著作《Good Work》中,羅太找來了佐證:遺傳學作為新興事業,發展蓬勃,研究亦開始進入了人的領域,捲進商業邏輯之中;新聞界彼此競爭,在時間上受到限制,追查真相漸變艱難。

 一文一理,兩個行業,同樣跌入道德與經濟的拉扯中。值得追問甚麼是「Good Work」,如何做到「Good Work」。

 「教育界亦受到市場力量的衝擊。」羅太皺著眉說:「隨著學生人口不斷下跌,一些學校面臨收生不足的危機,老師的精力可能無法全用在學生身上,使教學質素受到影響。」

 「但也有學校即使決定停辦,校長、老師仍本著辦學原則和專業精神,全心全意教好學生,直至最後一刻。」像在崎嶇山路上看到同行者,羅太一貫溫和的語氣中,這刻,一陣激動。

身教最重要

 對工作,羅太的剛毅意志,在堅守立場時,緩緩滲出;但個性中溫婉的另一面,卻從談起兒子時的柔和面容上,不覺地流露。

 堅定和溫柔並不衝突,羅太育兒成才之道,就是例證。所謂教育,就是把人生信念,薪火相傳,而羅太的火種,自是秉正道德。

心理測試 判辨是非

 羅太最近愛上了《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台灣譯名),即《Tuesdays with Morrie》書中勵志的信息。這本書也令她想起自己的一堂德育課:「其中有個測驗,我和兒子也曾經代入測試。」

 測試的場景是一條亮著了紅燈、但沒有汽車經過的馬路。測試者扮演的角色是正在趕路的人,他要橫過這馬路。

 「第一個情景是:夜深人靜,四周無人;第二:一名警察正站在馬路對面;第三:馬路上沒有旁人,除了你五歲的兒子;第四:你站在人群中,旁人都站著不動。四個情景中的哪一個,你會衝過馬路?」

 未待答案,羅太緊接著說:「雖然沒有標準答案,但起碼,如果我與兒子在一起,一定不會不顧紅燈衝過馬路。當小孩子未能判斷是非時,身教尤其重要。」

 羅太的兩個兒子如今已長大成人。大兒子廿多歲,在外地工作。德育火光,如今透過電郵,每日在羅太和親兒之間,互相映照。

 羅太去年讀了《Life's Greatest Lessons》,當中談及誠信、習慣等二十個課題。早上羅太會抽取書中內容電傳給兒子,提醒他們注意。

給孩子的情書

 孩子們亦有回饋,「兒子介紹我讀一本書,名為《The Five People You Meet in Heaven》。」

 「此書是《Tuesdays with Morrie》作者的另一作品,講述一個人在遊樂場意外死去,到了天堂時,重遇他生命中直接或間接接觸過的五個人,告訴他人生是怎麼的一回事。」

 故事雖是虛構,卻也寓意深刻:「書中指出,我們在人生中,常常有意無意間做了一些好事或壞事,影響了別人的生命。到了The Day of Reckoning(審判日),上天便會跟你清算。」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身為教育界一分子,羅太亦希望盡力把正確的處世之道,傳予下一代。她的專欄「給青年的信」,便是從朱光潛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擷取靈感。

 「朱光潛信中,除講述人生道理外,亦有如『羅浮宮的所得』,從親身經歷帶出感想。德育不能硬銷,我的文章雖短,卻也希望以日常事例,引伸出背後的道理。」

 寫信的對象,羅太從兒子而至香港青年,同樣關切,讀者可有感受?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讀書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