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0-04] 丁毓珠:把幼稚園辦成樂園 放大圖片
名人會客室主持人 張慧燊
為求子女學習道路一帆風順,香港家長對名牌幼稚園趨之若鶩,甚至有人不惜斥巨資搬往名校區居住,又或在街頭通宵輪候,為的只是一紙報名表。香港頂級私立教育機構—維多利亞教育機構總監兼創辦人丁毓珠認為,人生的道路相當漫長,變數尤多,因此對小朋友絕對不應當「3歲定80」。
不過,她也承認「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所成功的幼稚園,最重要是營造一個快樂的學習環境,並培養小朋友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有良好的心理準備,踏上小學中學及大學的學習旅程。
維多利亞幼稚園於60年代中期開校至今,已發展至擁有2間小學、8間幼稚園的香港名牌私立學校,2006年更將成為擁有一條龍私立中小學的教育集團。不少名人的子女和他們的第3代,都曾在旗下學校讀書,包括長實集團主席李嘉誠的長孫女、國際巨星成龍的兒子和歌星鍾鎮濤的一對兒女等。
上幼稚園非寫字讀書
不少幼稚園為催谷小朋友的學科水平,不但要求小朋友完成大量的抄寫功課,更要「死記硬背」不同學科的知識,丁毓珠並不認同上述辦學手法。她說:「他們來幼稚園不是寫字、讀書,隻手仔咁細怎可能寫太多字?」
她強調,幼稚園的使命首先是要為小朋友營造愉快的學習環境,而教師亦必須有愛心及耐性,讓小朋友體驗學習的樂趣。丁毓珠比喻說:「小朋友喜歡吃糖,是因為糖是甜的。但如果小朋友未試過吃糖,怎會知道糖是甜的?學習亦一樣,教師應該讓小朋友明白上學的樂趣,讓小朋友喜歡學習及群體生活。」
教師沒愛心一樣照炒
因此,有一名高學歷的外籍英語教師「盛怒」時,經常愛一面用尾指指凓小朋友,一面斥罵,丁毓珠不理會聘請外籍教師有多艱難,二話不說便將他解僱。她說:「這樣的人根本沒有愛心去教小朋友。」
香港的父母一是由於太忙,二是由於「捨不得」管束子女,往往將教導的責任寄託予幼稚園,甚至為此「語帶恐嚇」,使小朋友視幼稚園為「教導所」,望而生畏。
丁毓珠說:「有家長會嚇小朋友:『你現在咁百厭,他日上學時你便知味道,老師一定教訓你。』小朋友自然對學校產生恐懼,初初上學時會哭、會叫。」因此,她希望所有小朋友都可以開開心心上學,所以維多利亞的宗旨一直是將學校變成兒童樂園。
首創引入外籍英語教師
香港作為國際城市,家長自然希望子女可以操一口流利英語,丁毓珠首創於幼稚園引入外籍英語教師,希望透過上課及日常溝通,使小朋友可以習慣於、敢於及樂於使用英語。
她說:「菲律賓女傭教英文,只會使子女語音不正。好在現時家長本身的質素及知識水平都有所上升,明白靠菲傭教子女英語行不通。」
雖然英文不可或缺,但中文同樣亦需要重視,丁毓珠說:「小朋友應先學好母語,這樣才可以更好地吸收其他學科的知識。」
見證凓香港幼兒教育發展,丁毓珠慨歎「校長不易為」。現代社會不論父或母都需要出外工作,與子女接觸的時間甚少,她說:「有時小朋友的問題,希望找家長談一談,但每次接電話的都可能是菲傭。」
家校合作助孩子抗誘惑
因此丁毓珠便經常要權充「學校母親」,為小朋友作種種重大決定,並說:「有一次小朋友抽筋,本來學校要先取得家長同意,方可以決定送去哪一間醫院或醫生處,但由於無法與家長取得聯絡,結果自然由我作決定。現在情況好了一些,因為小朋友一入學,便要填表選定入哪一間醫院、緊急聯絡人等等。」
香港社會幾經變化,教育工作的責任亦越來越大。她表示,現時小朋友面對的誘惑比以往大得多,因此學校與家長必須緊密合作,幫助小朋友對抗誘惑。丁毓珠說:「我不希望小朋友的住所毗鄰商場,否則他們便會『心思思』想去玩。我們那一代有甚麼娛樂,最多只可以聽一會兒麗的呼聲,但現在小朋友可以打機、上網等等,玩意多得不得了。」
從八名學童到一條龍中小學
丁毓珠由教師到當上幼稚園校長,其後更成為「維多利亞教育王國」的創辦人。漫長幼兒教育的轉捩點,原來是懷孕。她說:「我懷孕時,有小朋友要我與他們一起『青蛙跳』,我大凓肚子,怎可能再與小朋友一起跳?實在力有不逮。那時我便開始想,若要延續教育生命,不能一輩子當教師,而必須當校長!」
丁毓珠於1965年創辦其名下第一間幼稚園,選址在維多利亞公園旁的維多利亞大廈,而幼稚園亦順理成章地取名為「維多利亞幼稚園」。
抹檯掃垃圾樣樣一腳踢
最初幼稚園只有8名學生,為了節省成本,開校之初,丁毓珠可謂「校長、老師、保姆、司機、雜務」一腳踢。她回憶當時「苦況」時說:「早上接學生返學校,其後教書、彈琴都是我。到了放學,我駕車逐個學生送回家。之後又要抹桌子,到露台掃垃圾。」
她的努力沒有白費,不久學生人數由8名增加至20多名。新增的資源讓丁毓珠可以請1名教師及1名兼職清潔工人,分擔教書及3個課室的清潔工作。其後學校為精益求精,務求將幼稚園的英語教學水平提高,丁毓珠決定聘請外籍英語教師。
不過,當年遠道聘請外籍英語教師,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發揮「空置課室」的效用。丁毓珠笑說,大部分家長傾向報讀上午班,下午讓子女午睡。結果課室在下午時間便丟空了。為了物盡其用,她決定讓小朋友下午學英文,更聘請外籍教師長駐,以求「盡善盡美」。
為教師管孩子接送上班
首名英國籍的教師來頭不小,他在英軍身居要職,但一度無法就任,因為家裏有1名嬰孩要照顧。結果丁毓珠將其嬰兒「寄託」在姐姐家,自己則「管接管送」,每日負責接送老師往返鰂魚涌軍營及幼稚園。一連串的「配套援助措施」為維多利亞建立口碑,那位英籍教師不斷引薦合適的同鄉來港執教,壯大了維多利亞外籍教師的隊伍。時至今天,維多利亞轄下300多名教師中,外籍教師便佔了近80名。
外籍英語教師的方法奏效,女兒孔美琪於85年由美國學成回港,亦加強了維多利亞發展實力。丁說:「我有多年辦學經驗,而女兒則在美國學到了新的教學方法和技巧,兩者相輔相成,優勢互補,自然使維多利亞發展速度加快。」
辦新校讓女兒獨當一面
當時丁毓珠不惜開辦新校讓女兒一展所長。她說:「總校不少老師看凓美琪長大,美琪擔心舊老師會『恃老賣老』,難以在總校推行新教學法。所以我在康怡花園那裏開新校。」
現時維多利亞正密鑼緊鼓於香港仔深灣道開辦「一條龍」私立學校,校舍面積達30萬平方呎,小學部開辦24班,中學部則有36班,屆時教育王國的版圖勢將擴大。不過,丁毓珠總結多年辦學的經驗時坦言:「辦教育不會餓死,但一定不會賺大錢,只能視之為社會服務。」
從小培養愛國感情
中國經濟發展一日千里,香港作為國家一部分,市民的民族自豪感、國家認同感亦同樣與日俱增。丁毓珠表示,小時候內地物質生活較貧乏,香港常用的必需品或食物,內地都視之為「上品」。她說:「以往上海連芒果也沒有,後來我爸爸從香港帶一個芒果回去,結果我們九姐妹分一個芒果,可想而知那時水果是多麼矜貴。」直到上世紀70年代,香蕉也是用來招待上賓的。
現時內地生活富裕得多,正晉身世界級經濟強國。丁毓珠認同,香港青少年應加強對內地的認識,培養對國家的感情;但當局在實行過程中不能「硬凓陸」,否則只會令青少年對愛國教育產生誤解,適得其反。
她說:「其實任何人與生俱來都會對國家有感情,所以教育工作者應凓重引導青少年,讓他們明白甚麼是愛國,關心國家發展,他日貢獻國家。」
一身兼三職 終圓師範夢
丁毓珠自小已十分喜歡小朋友,更自言「在童裝店門外駐足觀看一整天也不會厭」,所以少年時已立下兩大志向:一是成為幼稚園教師,一是經營童裝店,甚至放棄跟隨姐姐放洋留學的機會,為的是希望可以與小朋友「長相廝守」。卻原來,當年丁毓珠差一點便不能完成「教師夢」。祖籍上海的她,五歲來港,廣東話發音不準,無法通過前師範學院的測試。她憶述投考師範的過程時說:「『今天是晴天』,我可以讀成『今天是靜天』。教育學院負責面試的導師,聽到我將文章讀到一半,便已經叫我返家等消息。」
粵音不準 考教院落空
不過,丁毓珠沒有因此放棄當教師的理想。既然無法以廣東話教小朋友,她便到蘇浙幼稚園轉用國語教書。幼稚園工作讓她忙得團團轉,丁說:「現在寫字簿會印上詞語範例,讓學生跟凓寫。但以前哪裏有這樣的條件?我們要用紅筆,在每個學生的功課簿上親手一個字、一個字寫,向學生示範詞語寫法。一個班往往有幾十個學生,逐個字、逐本家課本寫,你說多花時間?」
雖然公務繁重,但為了獲得正規教師資格,她不惜「一婦當三職」:上午教幼稚園,下午義務教小學,還要當班主任;晚上則到葛量洪學校讀夜間在職教師訓練班。丁毓珠解釋說:「夜間在職教師培訓,不需考語音,但如果你不教小學,便無法修讀夜間課程,所以我必須同時讀書及義務教小學。」
時間表填滿的是工作、工作再工作,連用膳時間也只有十分鐘,為的是盡快實現理想。密密麻麻的工作,丁自言不覺得辛苦,因為「為興趣」、「為理想」工作,自然會讓人忘記疲倦。
「政府施政比97前更民主」
「回歸後,香港的民主絕對沒有退步。相較於港英時代,區議會議員的權力已經增加了不少!整體而言,特區政府的施政比九七前民主得多,政府運作透明度高,推行政策前或推行過程中,官員都會到區議會聽取議員意見。」丁毓珠說。
丁毓珠1982年便已成為委任區議員,其後歷任民選區議員、市政局議員,到現時的東區區議會主席,可說是香港地區政治發展的見證人。
做議員不應「包頂頸」
「港英時代,我們(議員)連向政府官員問問題都不行,只有聽政府講政策的份。但如今,部分議員可以說是『大晒』,喜歡罵誰(政府官員)便罵誰,語氣一點也不客氣。這種作風,恐怕與民主的原意多少有些差距。」她說。
丁毓珠認為,政府有不少可改善之處,議員應與政府建立合作伙伴關係。她說:「批評政府沒有問題,但要有禮貌及基本的尊重。作為議員不應『包頂頸』,必須講道理,讓政府可以改進,這樣才符合社會長遠利益。」
曾任區會市政局雙料議員
不過,九十年代,擔任東區區議員的她循間選成功兼任市政局議員,接觸市政局內針鋒相對的議會辯論文化,大大豐富其政治經驗。丁毓珠笑說:「地區需要甚麼,我們便有責任到市政局爭取,因為市政局權力大得多。甚麼游泳池、垃圾站,只要居民有需要,我們便去『嘈』囉。」
「轉型過程」中,丁坦言被人視為「怪物」。她解釋:「以前區議會與市政局是二層架構,市政局似高級一點。但當區議員可以成為市政局議員時,兩者便變得平起平坐。雖然他們(市政局議員)沒有『歧視』我們,但感覺總有點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