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繁體 | 簡體 
要聞 內地 港聞 台灣 國際 評論
財經 地產 教育 副刊 娛樂 體育
專欄博客 獨家報道 即時新聞
網上調查 人物專訪 香港賽馬 網址導航
2004年11月13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副刊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11-13] 琴台客聚:不要輕蔑「三毫子小說」

放大圖片

 環球文庫推出的依達作品《灰色之戀》。

黃仲鳴

 看了梁家輝在《輝筆而就》中貶低「三毫子小說」,致有感而發,不吐不快。不說不知,當年的金庸小說,也是在報上連載七日後,一小冊一小冊的「三毫子小說」累積而成。

 「三毫子小說」,在一些所謂正派、正統人士的眼中,是個貶詞,意指「師承鴛鴦蝴蝶派的小說」、「濫情小說」、「惡俗小說」、「言情老套小說」。但其實,這只是「見樹不見林」,沒有深入研究的「偏面之說」。

 「三毫子小說」是盛行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平價小冊子」,三十二開本,連封面封底五十頁左右,屬讀完即棄、但求一時之快的讀物。在那個沒有電視、電子遊戲機的時代,「三毫子小說」成為普羅大眾的消閒娛樂,不無原因,以致坊間出版社競相炮製,蔚為一時風尚。起初售三毫,繼而四毫,到了七十年代,已漲價到七毫;論者多取「始作俑者」的價錢,遂呼為「三毫子小說」。其後,「三毫子小說」的含義,已非指價錢,而是這類流行小說的總稱。

 「三毫子小說」最大的出版商,還數羅斌的「環球圖書雜誌出版社」,他的《環球文庫》,每五日發行一冊,擁有龐大的寫作班子,如依達、鄭慧、楊天成、杜寧等;《明報》的沈寶新見獵心喜,在六十年代中推出《星期文庫》,聘蔡浩泉任主編,也擁有極強的作者陣容,如杜紅(蔡炎培)、桑白(馮兆榮)、梓人、亦舒、張續良(其後成為《明報》老總)、馬婁(盧因)、周石(後成《東方日報》老總)、西西等;至於蔡浩泉,也用「雨季」的筆名,寫了多部。

 以上所列的作者,在若干年後,都成為香港文化界的重心、核心人物;而他們的作品,亦非如一般人所說的那麼「鄙俗」、「不堪一看」。當然,在這類頻密應市的「文字即食麵」中,亦有莠者,以致污染了這個「行業」,殊堪浩歎。

 不過,這類小說多以都市為背景,內容貼近大眾生活,故而大受歡迎,電影商亦紛紛據之拍成電影,如鄭慧的《黛綠年華》、楊天成的《一王三后》、依達的《冬戀》等。於今看來,這類流行小說和電影,實是呈現了香港當年新舊思想交錯的都市面貌,從社會學和歷史的角度考察,誠極有研究的價值。可惜,除了影片外,那些小說,恍如擤鼻涕的紙巾,一抹即丟,無從撿拾了。

 兩年前,香港電影資料館籌辦、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協辦的「香港電影與流行文化」,除放映影片外,還展示了一批所謂「三毫子小說」,重塑了昔日香江的面貌,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也肯定了「三毫子小說」在社會上的影響。誰說「三毫子小說」沒有價值?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
共和國成立60周年 
甲流肆虐全球 
龔如心遺產官司 
G20金融峰會 
兩岸關係新局 
陳水扁夫婦被判無期 
粵港合作新發展 
中國經濟回暖 
「鏹水彈」傷人案 
聚焦上海世博會 
MJ猝逝 
烏市騷亂 
莫拉克重創台灣 
鐵礦石談判風云 
緬甸果敢戰亂 

文匯報屬下辦站

文匯報屬下公司

文匯海外版

 香港文匯報新媒體中心 版權所有 © 1997-2025 WENWEIPO.COM LIMITED. | 廣告 | 關於我們 | 交換鏈接 |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