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1月12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文匯園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香江詩話:賴際熙:致力香港教育


http://www.wenweipo.com   [2005-01-12]
放大圖片

 港大馮平山圖書館。

程中山

 早前筆者提到陳伯陶參與創立學海書樓,本篇將向讀者介紹的賴際熙,就是學海書樓的主要創辦人。

倡建港大中文系

 賴際熙,字煥文,號荔垞,廣東增城人。早歲肄業於廣東廣雅書院。光緒廿九年進士及第,授翰林院庶吉士,國史館纂修、總纂。辛亥鼎革後,隱居香港,任香港大學漢文講師,主講經學。一九二一年,旅港同人創立崇正總會,賴氏被推任會長長達十三年。同時,賴際熙與友人陳伯陶等人籌建學海書樓,延聘碩學宿儒,升壇講經,廣施義學。一九二七年,賴際熙倡建香港大學中文系,獲當時港督金文泰贊成,並得南洋各地華僑捐款支持,卒成其事。其後他出任文學院院長,又籌建中文圖書館(即今馮平山圖書館),故其一生對香港中文教育發展有莫大的貢獻。一九三七年,賴氏病卒香港,終年七十三歲。著有《崇正同人系譜》、《赤溪縣志》、《荔 文存》、《香港大學經學講義》等。

末代進士眷戀前朝

 賴際熙是清末最後二屆的進士之一,善於詩文,也自然不在話下。賴氏《荔垞文存》以收文為主,附詩數首,其他詩作則散見時人集中。賴際熙居港,以講學授經為主,暇日輒與遺老陳伯陶、吳道鎔等人過從,詩酒唱和,雅集修禊,頗見其樂。其中最著名的詩,就是他與遺老們登宋王臺而賦作的《登宋王臺作》二首,其二詩云:「登臨遠在水之湄,豈獨興亡異代悲。大地已隨滄海盡,怒濤猶挾故宮移。殘山今屬周原外,塊肉曾無趙氏遺。我亦當年謝皋羽,西臺慟哭只編詩。」賴氏生受清室恩澤,畢生難忘,故矢志不事二姓,以南宋遺民謝皋羽自許,終老海濱。詩中詩人登臺北望,撫今悼昔,寫出千古興亡之感慨。此詩骨格奇高,氣勢磅礡,尤以詩中「豈獨、已隨、猶挾、今屬、曾無、我亦、只」等虛辭,奇正相生,開闔有度,排宕頓挫,襯托出詩人慷慨悲憤之情,也凸顯其眷戀前朝的濃烈感情。

寫閒居生活之樂

 除了登臨懷古的主題外,賴氏亦有寫閒居生活的樂趣。如一九一八年他與友人遊和暢園詩云:「飽歷風塵味,方知十畝閑。漁樵堪作侶,水竹自相深。人在羲皇上,家居廉讓間。蔣生如有徑,笠屐日追攀。」又《觀漁圖》云:「領略江鄉味,臨淵羨可知。竹喧蓮動處,風定日斜時。乍見依蒲樂,旋聞貫柳宜。釣山樵水志,誕甚逸民思。」作品風格趨向閒適清遠,平淡自然,情景交融,頗能寫出詩人理想中退隱江湖後,寄情山水的悠閒生活。

學海書樓屹香江

 賴際熙以推行及建設中文教育為己任,曾辦中文系,籌建書樓,名垂香江。然而他生逢中國新舊文化交替的年代,目睹內地自五四以來,新文學興起,隨之而來的是反六經、焚燒線裝書的熾熱風氣,這使他大表憤慨。雖然這風氣,當時還未蔓延至香港,但身在江湖,心存魏闕的他,對此還是擔憂不已,故積極鼓吹傳統經學教育,為傳統文化在香港延續發揮了極其重要的影響力。他當時的詩作也有此等感慨,如《和張豫泉重遊泮水之作》四首其一詩云:「清河族望秀才村,始業齊論與魯論。一自玉堂榮李肇,幾曾青璅羨王根。滄桑忽遘中朝變,松菊依然舊徑存。二十年來時事異,六經誰誦道誰尊。」此詩和友人張其淦,詩人引用漢王根、唐李肇之典說明榮華富貴雖然已隨改朝換代成為過去,但是最使他傷心的是近二十年來傳統學術受到史無前例的唾棄及誣蔑,六經幾乎蕩然無存之慘況。及今賴際熙所創立的學海書樓,依然屹立香江,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為宗旨也未曾改變過,這可謂是成功延續了賴際熙的辦學精神,可喜可賀。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