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2月16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熱點追擊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02-16] 《京都議定書》要讓地球「退燒」

放大圖片

 經過7年的政治爭拗,限制各國排放工業廢氣的《京都議定書》(京都條約)將於今天正式生效,全球140個簽約國希望通過有關協定,控制氣候變暖情況。然而,身為8大工業國之一、全球最大「廢氣製造國」的美國卻出爾反爾拒絕簽署協定,聲稱簽訂《京都議定書》會拖累美國經濟。

 《京都議定書》於1997年在日本京都由140個政府簽訂。中國已於1998年5月簽署並於2002年8月核准了該議定書,成為第37個簽約國。歐盟及其成員國於2002年5月31日正式批准了《京都議定書》。另外,澳洲、克羅地亞及摩納哥則都未有簽署有關協定。

限排廢氣遏溫室效應

 但條約規定,必須有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55%以上的至少55個國家和地區核准之後,才能成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公約。美國出爾反爾,令條約幾乎變廢紙,俄羅斯遂成為《京都議定書》的唯一希望。雖然俄羅斯近年立場搖擺不定,但最終於去年11月簽訂條約,《京都議定書》才能於明日生效。

 然而,協定只能輕微紓緩全球氣體排放量。據估計,1990年至2010年間,全球廢氣排放量上升了30%,而協定只可能減少其中的1/10。因此,簽約國寄望有關協定到2012年協定限期結束時,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歐盟冀年內說服美國加入

 美國作為全球廢氣排放量最高的國家,卻堅拒遵守該協定,有研究中心指出,美國現時溫室氣體排放量佔全球21%。對此,歐盟各國環境部長均表示,今年內會盡一切努力說服美國支持協定。歐盟委員會一名環境部長說:「我們將繼續向我們所有的國際夥伴施加壓力,為這個協定作出貢獻。」但英國首相貝理雅指出,要得到美國支持,是未來幾個月的「外交挑戰」。

 上周六,倫敦有數百名環保人士遊行到美國大使館,抗議美國迄今仍不肯簽署《京都議定書》,不願承擔共同責任,減低溫室氣體的排放量。

布什稱條約缺乏「科學結論」

 其實在1997年,前美國總統克林頓曾有份簽署《京都議定書》的框架文件,承諾會減少7%的廢氣排放量,但美國國會其後拒絕接受該協定,認為會損害美國經濟,並指中國及印度等發展中國家未有納入規管範圍。2001年3月,布什政府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將會影響美國經濟發展」和「發展中國家也應該承擔減排和限排溫室氣體的義務」協定會損害美國經濟為由,拒絕簽署《京都議定書》,更稱協定是「不完整的科學結論」。

 《京都議定書》雖由多達140個國家簽訂,但只約束35個工業國家,並只規定限制6種廢氣的排放量,主要是二氧化碳,例如,協定規定歐盟和日本要在2012年前分別減少8%和6%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據國際氣候專家表示,全球平均氣溫在20世紀上升了約攝氏0.6度。極地冰山正逐漸融化、不斷收縮的北極冰層,以及降雨類型的改變,都是影響全球氣候變暖的因素。 (綜合外電消息/網上資料)

京都議定書的誕生過程

 1995年 聯合國組織的專家小組指出,有證據顯示很多人為氣體排放因素正影響天氣變化。

 1997年 條約國批准京都議定書,要求各個工業國家削減廢氣排放量,但美國參議院卻加以反對。

 1998年 全球錄得自19世紀中葉以來最溫暖的一年。

 2001年 聯合國專家小組做出結論,認為人為因素是令全球氣溫上升的主要原因。美國總統布什拒認京都議定書。

 2004年 二氧化碳達到萬分之3.79的紀錄。俄羅斯確認京都議定書。

 2005年 京都議定書於2月16日正式生效。(綜合外電消息)

京都議定書生效的條件

  1 經各國國內程序批准議定書國家達55國。

  2 批准京都議定書國家中,「附件一國家」成員之199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須至少佔全體「附件一國家」成員1990年排放總量之55%。

  3 達成上述二條件後,則議定書於其後第90天開始生效。

主要國家排放二氧化碳總量(百萬噸碳當量)

全球升溫可致下世紀缺糧

 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最近警告說,氣溫上升將導致全球農業減產,在下個世紀可能出現食物匱乏的局面。

 研究人員在分析聯合國和美國國立科學院發佈的信息以及世界稻米市場趨勢後得出了這一看法。世界觀察研究所人員認為,全球氣候升溫和地下水水位下降將成為全球糧食供應緊張的直接誘因,全球稻米價格上漲趨勢體現了這一點。

 美國政府近日發佈的統計數字顯示,即使是在去年全球糧食大豐收、小麥和玉米價格下降的情況下,稻米價格依然上漲了30%,達到每噸260美元。

 美國國立科學院去年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水稻生長季節氣溫異常上升將使收成減少。另外,全球許多地區出現地下水水位下降、水井枯竭問題,也將對糧食產量構成影響。 (綜合外電報道)

再熱2.5度 千種生物將消失

 周三生效的《京都議定書》是首項對付全球暖化的國際條約,假如不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於本世紀末,地球表面氣溫很可能會再上升攝氏5度。但即使氣溫上升攝氏2.5度亦可能造成大災難,因為數以千計品種已瀕危,包括北極熊、黃金蟾蜍。

 專家稱,全球暖化至少已導致一個品種的生物——渡渡鳥絕種,未來數十年無可避免將導致更多生物絕種,首先會是黃金蟾蜍。這種兩棲動物居住在哥斯達黎加一個森林僅4平方公里的細小地方,但1987年天氣較和暖及接連多個季節沒有暴雨,導致這種蟾蜍數量急跌,逾15年來沒有人見過一隻。而在金蟾絕跡的地方,其他生物品種勢將跟隨絕種。

山村面臨海嘯威脅

 此外,歐洲專家指出,溫室效應下,巨大湖泊背後的冰河融化會威脅山區的安全。若冰雪的屏障遭到破壞,山下的社區可能會被海嘯吞噬。瑞士弗賴堡大學的氣候專家說:「喜馬拉雅山有些冰河長達70公里。單在不丹已至少有50個湖泊納入這個類別。沿路的城鎮和村落會受到海嘯的襲擊。」 (綜合外電消息)

與「議定」相背 台恐遭貿易制裁

 【本報訊】據中通社14日電:《京都議定書》將於本月16日正式生效,但台灣當局仍沒有具體計劃出爐,島內環保團體警告,台灣若不能及時制訂有效的二氧化碳減量措施,恐將面臨來自國際間龐大的貿易制裁壓力。

 據「中央社」報道,目前台灣二氧化碳的總排放量達23.9億噸,佔全球近1%,名列世界第22位,很有可能被列入第二批要求減量的目標地區之一。台灣綠黨中執委彭渰雯表示,預計到2020年時,島內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將迅速攀升到46.1億噸,完全與《京都議定書》規劃的減量目標背道而馳。

 她說,台灣雖然不是《京都議定書》的締約者,但依照過去參與國際環保公約的經驗,即使台灣享受不到權利,相關的義務卻仍需履行;如果不遵守溫室氣體減量,未來極可能遭到國際貿易制裁或罰款。

「排氣配額買賣」獎淨懲污

 減少排放造成地球暖化的溫室氣體有新方法,歐盟將實施買賣溫室氣體排放量的計劃,參與計劃的工廠會獲得排放溫室氣體的配額,排放量較少的工廠可將過剩的配額賣給超標者以獲利。

 石油、黃金等地球資源均有價有市,想不到造成地球暖化的「元兇」溫室氣體亦可進行買賣,以獎勵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至最少的公司。

 根據歐盟的「排放交易機制」,約12,000間工廠將獲得溫室氣體排放配額或信貸,數量等於工廠容許的排放量。超標者一定要購買配額以補不足,排放量較少的工廠則可出售配額獲利,公司可直接或通過交易所在歐洲進行買賣。

 買賣計劃的首階段會在2005年至2007年開展,配額會逐年減少,根據每噸溫室氣體目前售價為7歐元(約70港元)計算,估計歐洲工業界要在未來3年支付數百萬歐元。(綜合外電消息)

《京都議定書》Q&A

 為何設立《京都議定書》?

 上世紀70至80年代,有科學證據指出全球暖化令地球瀕危,最終於明天生效。

 為何條約由草擬到生效需時那麼久?

 159個於1992年加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大會的成員國,再於1997年12月12日在日本京都採納有關框架公約,然而各國花了近4年時間才完成《京都議定書》的條款,另外再花3年確認條約。條約還規定,最少要有佔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55%(1990年水平)的55個國家確認,條約才能生效,所以當美國(36%)退出後,俄羅斯(17.4%)便成關鍵,經過幾年商討,俄羅斯最終確認條約。

 那些是受監管氣體?

 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氬氟氯碳化物及六氟化硫等6種溫室氣體,它們會吸收陽光的熱力,令地球變暖,破壞地球的氣候平衡。

 《京都議定書》能發揮作用嗎?

 全球最大二氧化碳排放國美國退出條約,而《京都議定書》的條款又繁複,原本38個簽約國會於2012年前最少削減5.2%的排放量,但若計算實際情況,最終只能減少2%至3%的排放量,同時美國及中國則繼續不受監管繼續排放溫室氣體。

 下一步計劃是甚麼?

 科學家指出全球需要大幅削減60%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以防災難性後果。《京都議定書》將於2012年期滿,今年11月將會召開大會討論2012年後的情況,包括應否加大削減力度、將中國及印度兩國列入規管國家以及促請美國重新簽署條約。 (綜合外電消息)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熱點追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