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4月7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副刊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04-07] 尋找大三巴符號

放大圖片

——訪澳門文化專家鄭妙冰博士

文:李慶餘

 說起澳門,沒有人不知道它是一個賭場雲集的地方。今天,它已有十七個賭場,凡是到過澳門的遊客,差不多都會在賭桌上碰碰運氣。若有一個人,認為澳門是個充滿文化,甚至可供學者們作研究的地方,你會否認為她太不切實際?可是,偏偏在香港就有一個這樣的人,她醉心於澳門的文化研究,而她的研究也令澳門的文化界欣賞,這個人就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的名譽研究員鄭妙冰博士了。

賭城中的文化 

 在鄭博士眼中,澳門文化比香港還要豐富,她指出,當地的文化局早就選了十二個文化遺址作為旅遊點,此外,澳門政府曾經自豪地指出,若以平方公里來計算,澳門的教堂比世界任何地方都要多,而當時的澳門也因此被稱為神聖之城(Holy City)。這樣看來,研究澳門文化就絕不是不切實際的事了。

 鄭博士近年著力研究的,正是大三巴牌坊,她說:「多年來已有許多人對大三巴作出研究,可是,這些人不是曲解有關雕塑和壁畫的象徵意義,就是把其他學者的研究心得抄下來,水準始終不高。我這幾年都集中以英文來寫報告,目的是讓更來外國人能知道澳門文化的特別意義。」事實上,鄭博士近年的報告,不單成為學界討論的焦點,也是出版商爭相出版的對象。

耶穌會在華的遭遇

 「大三巴所標誌的,正是耶穌會過去一段輝煌的歷史,只是這段歷史到了最後,竟變成了悲劇。」鄭博士帶點唏噓的說。大三巴原名是聖母教堂,建於1594年,由於其隔壁是聖保祿學院,所以又被稱為聖保祿教堂。現存的大三巴牌坊則是1640年間,傳教士們為教堂所加建的正面大牆。矗立在綠茵之中的教堂,目的當然是方便教友們參加宗教活動。原來當年耶穌會的傳教士不斷東來,希望把他們的信仰介紹給中國人知道。在眾多傳教士中,最出名和最具影響力的,可說是利瑪竇了。利瑪竇在1582年到澳門,並在1601年轉到北京。其後,耶穌會通過介紹諸如西方的天文學、水力學、曆學、鐘錶等,令當時的士大夫嘖嘖稱奇。

 利瑪竇在傳福音時,沒有把天主教一些敏感的教條強加於中國人身上,相反,他更容許中國人在信奉天主教後,繼續享有祭祖及尊孔的自由。此舉無疑能令天主教在士大夫中間流行起來,但也同時令利瑪竇招來了其他天主教修會的妒忌。結果,在利瑪竇死後,耶穌會便成為眾矢之的。由於天主教的是非不斷,雍正便在1724年把中國的傳教士驅逐出境。傳教士雖然被迫回到澳門,但他們的紛爭仍然繼續,結果在1762年,教宗下令所有傳教士離開澳門。之後,教堂便被葡國駐軍所佔用,而在1835年,一場無情的大火更把大三巴教堂完全燒毀,剩下的,就只有一塊正面大牆而已。

「石的訓誡」的真相

 雖然教堂已被燒毀,但大三巴牌坊上,仍然保存著耶穌會昔日輝煌的歷史。原來,牌坊上的雕像、圖畫和符號,都有它們特別的意思,神職人員都習慣稱這種表達信息的方式為「石的訓誡」(A Sermon in Stone)。舉例說,牌坊許多的雕像和圖畫,其實都在表示「聖母無原罪」或聖母「無沾成胎」的意思(天主教認為人一出生便有罪,這種罪稱為「原罪」,可是,聖母瑪利亞卻沒有原罪,換言之,她出生時並沒有被罪所「沾」染)。因此,這教堂是奉獻給無沾成胎的聖母。據鄭博士的考證,在「無沾成胎」這理論的影響下,瑪利亞會被表現為一個十二、三歲的女童,身穿白色長袍和藍色披風,雙手交叉放在胸前或相合作祈禱狀。這形象正好就是在大三巴牌坊上的聖母形象!鄭博士又指出:「把瑪利亞的銅像放在第三層中央的壁龕內,除了能顯示她在宗教上新湧現的重要地位外,也反映教會已接受了對聖母的膜拜。」原來,早期教會是反對對聖母進行膜拜的,直至十二、三世紀,聖母作為「天主之母」的角色才被確認。可惜的是,澳門文化局到今天仍然表示這教堂是紀念聖母升天的,對文化局的堅持,鄭博士感到無奈。

圖像另有解意

 鄭博士又表示,不少學者對牌坊上的圖像也沒有正確的理解,如:不少學者都以為「聖母踏龍頭」像中的龍,乃是中國的瑞獸,它表明了傳教士們已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可是,鄭博士卻一針見血的指出,葡萄牙在十六、七世紀時,是一個宗教狂熱的國家,而耶穌會又是葡萄牙在遠東傳教的代表,因此他們不可能在教堂前放置「異教」圖案。相反,按天主教的教義,龍乃是魔鬼的象徵,因此,該圖要說明的,乃是聖母征服了邪惡。

 另一個常被誤解的東西,就是尖柱底座的大口獅子石雕。中國人常把獅子作為驅魔辟邪的裝飾品,因為他們一直認為獅子所代表的,就是佛教法令的守護者和專司「智慧」的文殊菩薩。於是,某些人便以為牌坊上的石獅子就是中國人眼中的驅邪之物。可是,在中世紀的西方,獅子乃是耶穌復活的象徵。因為幼獅生出後,會像死了似的熟睡三天,這情況就好像耶穌死後三天復活一樣。 

 此外,大三巴也是當時文化大雜燴的有力證據。牌坊上有一對以漢字寫成的對聯:「念死者無為罪,鬼是誘人為惡。」雖然這對聯既不工整,也沒有詩意,但它至少反映了耶穌會傳教士的二種心態:第一,它表示耶穌會在這塊神聖的「佈道」空間也容納「異教」的文字作為傳教工具;第二,漢語被「抬舉」,目的是用來達到以當地人的語言使他們接受另一種文化的目的。總言之,中文字的出現,正好表示了中西文化的交融。

牌坊隱秘的意義

 另一個例子就是:牌坊周圍有不少菊花圖案,而菊花正好是日本皇室的代表。鄭博士說:「當時有許多日本人在澳門避難,他們可能是建造大三巴教堂的主力之一。」順帶一提,牌坊上有一個皇冠被兩支交叉的箭穿過的圖案,它與殉教有密切的關係。因皇冠不單是君權的象徵,也是殉教者的標誌,所以這個構圖很可能在暗示殉教戰勝死亡的信息。原來在1620年開始,日本便對葡萄牙傳教士及皈依天主教的日本人進行迫害,這情況一直至1637年才停止,期間有不少天主教教徒遇害。總言之,牌坊上的一切都充滿了「隱秘的象徵意義」(Hidden Symbolism),它揭示了葡萄牙傳教士試圖通過一系列跨文化的元素,把西方宗教信仰帶來東方的努力。可是,大三巴現在已是一片廢墟,當年傳教士們的熱情也都已成為過去。

 在訪問結束前,鄭博士不忘告訴記者,她會繼續就澳門文化作出研究,而她的研究對象將會是位於大三巴不遠處的女媧廟和哪吒廟,相信屆時鄭博士必然又會為我們帶來無限的驚喜。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