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4月12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副刊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04-12] 人物春秋:當年接任浙大校長 竺可楨的三條件

放大圖片

竺可楨

智效民

 竺可楨字藕舫,浙江上虞人。他一九一○年考取清華第二期庚款留美生,與胡適、趙元任等人赴美留學。在美國,他與任鴻雋等人創立中國科學社,並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他先後在武昌高等師範學校(武漢大學前身)、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東南大學前身)、南開大學任教,後來擔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是我國現代氣象學和地理學的主要奠基人。

陳布雷薦給蔣介石

 一九三六年初,浙江大學受「一二.九運動」影響,掀起驅逐校長郭任遠的風潮,據說當年在該校讀書的地下黨員胡喬木,是這次學潮的組織者之一。郭是廣東人,早年留學美國,在行為主義心理學研究上頗有成就。他被迫辭職後,陳佈雷向蔣介石推薦竺可楨。蔣認可後,委託行政院秘書長、著名地質學家翁文灝去做工作。竺可楨向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徵求意見,蔡認為能不去最好,「但蔣處不能不去,婉言辭之可也。」

 二月二十一日,蔣介石在孔祥熙寓所約見竺可楨,竺推說要與蔡先生商量才能決定。他如此推托,除了怕影響研究工作外,還有三個顧慮:一是「不善侍候部長、委員長等,且不屑為之」;二是時局不寧,戰爭有一觸即發之勢;三是即便答應下來,短時間內難見成效。事後,經翁文灝、陳佈雷等人反覆勸說,他才提出如果能滿足三個條件,可以考慮。

錢、人、時三自主

 「財政須源源接濟;用人校長有全權,不受政黨之干涉;而時間以半年為限」。其中第二條是教育獨立的重要前提,他敢於向當局提這樣的條件,令世人玩味,也讓後人慚愧。

 這件事不知是否與竺可楨的一篇文章有關。文章的標題為《常識之重要》,是他在參加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二十周年校慶時的演講記錄,後來刊登在《國風月刊》第八卷第一期(一九三六年一月一日)上。文章說:「大學教育之目的,在於養成一國之領導人才,一方提倡人格教育,一方研討專門知識,而尤重於鍛煉人之思想,使之正大精確,獨立不阿,遇事不為習俗所囿,不崇拜偶像,不盲從潮流,惟其能運用一己之思想,此所以曾受真正大學教育之富於常識也。」竺可楨還說,科學並不神秘,不過是有組織的常識而已;如今國事紛擾,亡國之禍迫在眉睫,完全是政府和人民缺乏常識造成的。事實證明,竺可楨就是抱著這樣一種理念走馬上任的。

教授人才最重要

 經過一番準備,竺可楨於四月二十五日正式來到浙江大學。完成交接手續後,他先與教職員工座談,然後到體育館與學生見面並發表講話。他說:「一個學校實施教育的要素,最重要的不外乎教授的人選,圖書儀器等設備和校舍建築。這三者之中,教授人才的充實,最為重要。」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教授是大學的靈魂,一個大學學風的優劣,全視教授人選為轉移。假使大學裡有許多教授,以研究學問為畢生事業,以作育後進為無上職責,自然會養成良好的學風,不斷的培植出來博學敦行的學者。」

 在竺可楨看來,所謂教授並不是一個頭銜、一個職稱、一種待遇,也不是一種向上爬階梯;教授是一群「以研究學問為畢生事業,以作育後進為無上職責」的人們。拿這個標準來衡量,可以看出如今的教授差距何在,現在的學風為什麼敗壞。

 為了充實教授隊伍,竺可楨多次拜訪邵裴之、馬一浮等學界前輩,聘請胡剛復、梅光迪、張蔭麟、王淦昌、王王進、盧守耕、周承佑等三十多位著名學者前來任教,啟用一批深孚眾望的學者擔任院長、系主任等職務。他這樣做,完全是為了實現「教授治校」的目標。這一點,從他的日記可以看出。

浙大校長竺可楨之一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