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4月19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副刊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04-19] 講史茶館:衙門裡的風雅

放大圖片

郭 建

 書法藝術是中國建築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堂額、牌匾、楹聯,只有光光的樑柱、牆壁,那才真正失去了中國建築的特有韻味。州縣官員絕大多數都是文人出身,即使不是文人也要裝出三分書卷氣,自然都喜歡舞文弄墨,在建築的顯眼部位留下自己的「墨寶」。

琴聲化作拷打聲

 大堂是衙門建築的中心,官員喜歡另題種種能夠顯示自己修養的堂名,刻了匾掛在堂前。其中比較雅致的是引經據典為堂名。

 比如《論語.里仁》有「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的說法,於是不少州縣衙門的大堂就命名為「忠恕堂」。《尚書.皋陶謨》有「百僚師師」的說法,意思是百官各師其師、轉相教誨,於是很多州縣的大堂另名為「師師堂」。《史記》、《呂氏春秋》、《淮南子》等書都記載這樣一個有名的傳說:孔子的學生宓不齊(字子賤)曾擔任魯國單父地方(今山東單縣)的「宰」(長官),他兢兢業業,終日忙忙碌碌,唯恐自己治理不了這個地方。學兄有若去看他,說:「過去大舜治理天下,鼓五絃琴,唱南風歌,天下大治。你才治理這麼個小地方,有什麼好憂愁的?」宓不齊聽了有若的話,身不下堂,鼓琴吟誦,瀟灑安詳,當地的百姓聽到了他的歌聲,不知不覺就都變得心平氣和,謙恭有禮,單父果然大治。

 這個故事在後世長久流傳,「鳴琴而治」成為州縣官的理想目標。於是明清時很多州縣官儘管自己的音樂知識可能還比不上那對月喘氣的吳牛,自己的大堂裡也終日充斥著拷打百姓的板子聲、計算搜刮民財的算盤聲、秤量銀子的戥子聲,卻仍然自題堂名為「琴堂」。

作官應要「清、慎、勤」

 大堂的屋樑上、尤其是暖閣上方的屋樑上,必定也要題有匾額,這不是為了表明大堂的名稱,而是為了表示州縣官們的操行。最常見的是「清慎勤」。

 「清慎勤」是古代最常見的官府匾額,無論何種官署都有這樣的匾額。州縣衙門裡的這三字匾,有的掛在大堂上,有的掛在穿堂、二堂,幾乎沒有不掛這三字匾的州縣衙門。

 這三字匾的來歷很久,據清代學者趙翼《陔餘叢考.清慎勤》的考證,這三字匾出於三國時的司馬懿,據說司馬懿有一次接見地方官時,提出當官的要做到清廉、謹慎、勤快,有了這三項美德,還怕治理不好嗎?他又問官員這三項中哪一項最重要?有的說是「清」,有的說是「勤」,而司馬懿卻同意「慎乃為大」的說法。從此這三字就成為官員的基本要求。

退下堂來好好反省

 穿堂以及內衙往往是長官審案後休息的地方,援引《論語.為政》「退而省其私」的說法,明清州縣官往往喜歡將穿堂或內衙名為「退省堂」、「退思堂」、「退公再思堂」、「退堂」、「省觀堂」、「慎思堂」等等名目。《詩.國風.召南》有「退食自公,委蛇委蛇」的詩句,指處理政事後雍容自得之貌,於是不少州縣衙門的後堂、內衙命名為「委蛇堂」。

 二堂、三堂也是處理政務的場所,其名稱也很有講究。《尚書.皋陶謨》有「同寅協恭,和衷哉」,表明同僚的團結合作,於是衙門的二堂往往被名為「協恭堂」。《荀子.王制》說:「中和者,聽之繩也。」強調處理政事要中正和平,歷代的官員也常常以此為標榜,把二堂定名為「中和堂」。(衙門故事之八)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