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4-19] 翠袖乾坤:記憶與告別
吳小莉
有一段時間,文革是中國內地不可觸碰的傷口,這兩年,前民盟領導章伯鈞之女章詒和所著的《往事並不如煙》(香港版又名《最後的貴族》),以文革時期幾位民主派人士命運的側寫,勾劃出那個年代知識分子的遭遇,雖不全面,但對於沒有經歷過文革的海外人士而言,是理解那段重要歷史的窗口。
近日,前上海市委第一書記陳丕顯回憶錄付梓,在內地和香港同時發行簡、繁體字版,名為《在「一月風暴」的中心》,成為迄今中國官員,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起源發端地—上海,當時在位官員,記述文革發始和個人沉浮始末的珍貴史料。
陳丕顯和吳耀邦都是十三、四歲參加革命,都做過共產黨兒童團(相當於現在的少先隊)的工作,親歷共產黨由革命黨成為執政黨,他們被毛澤東等革命長輩昵稱為「小夥子」、「紅小鬼」。
一九六六年,文革開始時,這些紅小鬼們已在各個工作崗位擔任要職,也成了當時四人幫所要鬥爭的「走資當權派」之一。讀罷《在「一月風暴」的中心》,我們這些局外人,終於明白文革為何稱為「文化」大革命,江青找到了一個她最熟悉的著力點—文化,又來到她所熟識可以地方包圍中央的地方—上海,成為她結黨、發難的根據地,時為上海第一把手的陳丕顯,從一九六三年江青隻身到滬,尋找奪權的契機開始,就身在其中,有時隨候在側,但許多事情的演變,卻在當時懵懂難料,身在暴風圈時更無力回天,充分顯現在那個特殊年代中,人在大環境浪潮下的卑微和渺小。
一位經歷過文革的朋友回憶說,文革末期,當時他對即將下鄉做知青之事極為惶恐。突然傳來毛澤東駕崩,十幾二十歲的孩子悲慟地哭天搶地,認為國家完了,世界要大亂了。殊不知,隨後四人幫倒台,他不用做「知青」,可以考高考上大學了。
文革這個曾不可觸碰的傷口,現在出現大量的文字回憶、影像敘說,回憶是對歷史的交待,也是個療傷的過程,集體回憶,是對那段歲月的集體告別。或許只有直面那段歷史,那幾代中國人,才能真正走出文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