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5月4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副刊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05-04] 甲子回望:宋慶齡與香港抗日活動

放大圖片

李國強

 把藥品、醫療設備和保健食品源源不斷地輸送到抗日前線和革命重鎮延安,這是保盟重要的工作方向。從1938年6月保盟成立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的3年零5個月時間裡,據不完全統計,宋慶齡和保盟在海內外各階層人士中募集捐款折合美金約18.85萬元;募集到的醫療器械、醫藥物品和生活用品達120噸,全部支援到抗日前線去,支援抗日最前線的八路軍和新四軍。

 經過宋慶齡和美國記者史沫特萊等國際友人的努力,加拿大的白求恩大夫、印度的柯棣華大夫、奧地利的羅森塔爾大夫、美國的馬海德和愛羅色大夫相繼進入抗日革命根據地。他們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救治了無數傷員,培養了許多醫務工作者,建立了戰時的醫療救護體系。醫療體系的核心是國際和平醫院。國際和平醫院最初是由白求恩大夫擔任院長的五台山國際和平醫院開始的,後來迅速發展為延安、晉東南、皖南共4所國際和平醫院,並且建立了相應的醫科學校、製藥廠、圖書館等。這當中,香港抗日愛國力量盡了很大努力。

 1939年5月,宋慶齡得知在長江流域的抗日隊伍傷病員寒衣匱缺,就向各國朋友和援華機構發出呼籲:「1938年冬天,那些為保衛你們的自由以及他們的自由而受傷的士兵中,每千人就有10人由於捱凍而死」,「請立即給長江流域的游擊隊送去2萬條毛毯」。經過半年組織與宣傳工作,有許多國外機構和個人直接送來毛毯和寒衣。加拿大、美國、新西蘭、澳洲國際友人和海外僑胞積極捐助毛毯和資金,是為「兩萬條毛毯運動」。

 保盟在港開展時期,正是全國抗戰最艱苦的時刻,全國蒙受戰爭災難的受難兒童高達300多萬人。宋慶齡心中時刻惦掛著他們。1939年3月起,保盟發起為戰災兒童服務運動,設立救災兒童基金。為籌集基金,宋慶齡和保盟廣泛開展義演義賣活動。1940年,保盟派遣藝術團到美國各地義演募捐,中國歌唱家蔡紹序和美國黑人歌唱家羅伯遜同台演出,全部收入由美國援華會轉交保盟作救災兒童基金。宋慶齡和保盟為了救助受災兒童而在港多次舉辦義演活動,規模最盛大的一次演出,是在1940年10月18日,在尖沙咀半島酒店舉行音樂舞蹈義演。青年舞蹈家戴愛蓮、上海歌唱家斯義桂、香港音樂家趙甫衛共同進行義演,宋慶齡親自在門廳歡迎嘉賓,收入全部用作救災兒童基金。

 保盟總部設在香港的幾年間,宋慶齡利用在香港的有利條件,將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保盟和抗日愛國事業中去。為了抗日救國,宋慶齡一改深居簡出的作風,深入群眾,與各階層人士緊密聯繫,廣交朋友,盡量爭取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士,甚至親自接待上海青幫頭子、「中央賑濟委員會香港辦事處常委」杜月笙的來訪;杜月笙更捐獻了一筆款項給保盟作為贊助戰時救濟工作之用。

 1941年12月8日,日軍進攻香港;12月25日,香港淪陷。宋慶齡是在日軍轟炸九龍,啟德機場彈坑纍纍前六個小時,才乘坐最後一班飛機離開香港的。宋慶齡離開香港後,又在重慶開展新的戰鬥。 (本文及圖片由香港各界文化促進會提供)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