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6月13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副刊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06-13] 文化具商業價值

放大圖片

 「雲門舞集」推廣台灣本土特色。

 旅居香港的文化人龍應台,與港大合辦「思索香港」系列講座,最後一講剛於上周結束。這次的嘉賓講者是台灣亞都麗緻飯店(酒店)總裁嚴長壽。

 「我聽見香港不時有年輕人,因小事看不開而自殺,我想他們應該看看嚴長壽。」主持講座的龍應台以這段說話來介紹嚴長壽,作為開場。嚴長壽「小弟變總裁」的發蹟史,已寫成《總裁獅子心》一書,不過這次他來香港,並非要鼓舞心靈脆弱的香港年輕人,而是來分享他多年在旅遊業工作的經驗,提倡文化的商業價值。

 文化是形而上的,關乎社會的深層價值;商業是現實的,是講求利益的。由於先天的差異,文化與商業看似難有公因數。在香港,保留舊區文化,代表妨礙興建新式玻璃幕牆商業大廈;建博物館、歌劇院,代表入不敷支,甚至要用地產發展的利潤來補貼。

 嚴長壽經營酒店業務,也是台灣觀光協會名譽會長,不時要帶領業界外出推廣台灣。「觀光與文化,是唇齒相依的。」他深明文化並非無益的消閒,而是在現實及精神上,都是實實在在的利益。

 旅遊業作為香港四大支柱行業之一,嚴長壽的經驗,對特區政府保持有效管治,發揮香港長處,制訂合適文化政策,肯定相當有參考價值。大概因著這個原因,民政事務局常任秘書長李麗娟也專程率領廿名負責文化事務的各級政務官,前往講座現場向嚴長壽討教。

抄襲沒有前途

 嚴長壽所統領的亞都飯店,坐落於算不上絕佳地點的台北市民權東路,是文化界一個常到的聚腳處,是台北市一個文化地標。其實廿五年前興建飯店時,委任予嚴長壽的工作非常簡單。「All I need is to build a hotel !」嚴長壽說,當時台灣最著名的酒店就是統一飯店,所以如果要建酒店,大可以把統一飯店照抄過來。「不過,我不認為抄回來的東西可以有future。」

 這個信念貫穿了嚴長壽一生中在旅遊業的所有工作。既然不要抄襲,就必定要發展自己的特色。甚麼才是特色?答案就是文化。

 事實上,文化是人文的沉澱,融會當地歷史與人民生活的產物,要抄也抄不來。「台灣有很多溫泉,不過台灣人仍然願意付費專程前往日本浸溫泉,為甚麼?就是要買它的文化,而不只是浸熱水。」

 嚴長壽不忘提醒港人,近期這裡出現的「抄襲」苗頭。「迪士尼樂園開幕,會使很多觀光客前來。但假如上海、廣東也建一個迪士尼,香港就很容易被取代。」

創新不從零開始

 雖然文化是抄不來,但不代表別人的文化沒有參考價值。創新的文化特色,往往是建基於已有的,再加上一點創意。經營酒店的嚴長壽,以他熟悉的餐飲工作為例,說明文化要如何建立。

 「比如說新加坡,是一個從來不以美食聞名的國家。不過,近年卻製造了New Asian Cuisine。」融合(fusion)菜色是近年的一個潮流,而所謂「新亞洲菜」,是融合了亞洲各地特色的一個嶄新菜色。把別人的東西加工,就不是抄襲,更能把之成自己的特色。

 嚴長壽說,台灣著名的湘菜師傅彭長貴,曾經回到湖南開餐館。一次嚴長壽問一位湖南朋友有沒有試過彭長貴的湘菜,得出的答案出人意表。「彭長貴?很棒的菜館。不過不是湘菜,是台灣菜。」外來文化與本土特色接觸,不知不覺間就產生化學作用。

優勢隨市場改變

 文化作為特色,並不是恆定不變的。「二十年前,如果問全世界最好的菜色是甚麼,答案一定是法國菜,亞洲區就是中國菜。但換在現在,人們會說喜歡西班牙菜、日本菜、意大利菜;亞洲區就是泰國菜。」

 窮則變,變則通。嚴長壽曾經面對過既有優勢消失的過程,他順利度過困境,靠的就是靈活的適應能力。從前中國內地未開放,嚴長壽對外宣傳台灣,憑的是國畫、京劇等傳統中國文化。不過,現在形勢起了變化,內地已經開放,而傳統中國文化正是源於內地,所以台灣必須轉型。「現在我就用珍珠奶茶、雲門舞集。市場不斷在變,人的思想也需要隨著改變。」

注意保留傳統

 多接觸外地文化,是創造文化的一個條件。但對於自己既有的文化,也不要隨意忽視。嚴長壽向港人分享台灣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台北市有一條華西街,以賣蛇聞名,也有人在那裡打功夫、算命,是個遊客必到的地點。某天,一家商店看見遊客多,開始轉賣皮包,賺了很多錢。其他店舖見狀,這個轉賣皮鞋,那個轉賣化妝品……結果遊客都不來了。」

 原有的魅力消失,資產也隨著流失。特區政府進行城市規劃,特別是處理近年鬧得熱烘烘的各個舊區清拆問題時,相信也可以參考一下這方面意見。

邁向「富而有理」

 龍應台說,城市的演化,往往是從「窮」變「富」,再成「富而有理」。香港的「理」,在於優良的法治傳統,而台灣的「理」,則較多傾向人文。兩地多作交流,可使香港的「理」變得更多面向。

 上周是「思索香港」的尾聲,龍應台表示,若要再辦同類活動,仍需多作籌款。「我們還需要二百萬元。」李麗娟指,過去英國人一向不在香港搞文化。現在回歸才八年,文化工作仍需努力,其中一個學習方法,就是聽「功力深厚」的人說話,所以她承諾會多多支持龍應台重臨香江。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