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6月13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副刊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06-13] 名家留下的足音

放大圖片

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研究員 胡興榮

——尋找港大人文傳統

 國學大師、時任香港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的陳寅恪,為許地山獻上一副「親切且情文兼至」的輓聯:

 人事極煩勞,高齋迎客,蕭寺屬文,心力暗殫渾未覺。

 亂離相倚托,嬌女寄廡,病妻求藥,年時回憶倍傷神。

 這裡應稍作筆墨,陳寅恪與許地山之間尚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淵源。

許地山、陳寅恪患難相遇

 早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許地山任教於燕京大學,同時在清華大學兼課教人類學,與陳寅恪堪稱「同事」。兩人志趣相投,交往甚密。1937年「七七事變」後,陳寅恪攜眷逃難至香港,由於人生地不熟,加上不諳粵語,生活頗困頓。就在此時,時任港大教授的許地山前去探望,適時伸出了援手。其後陳寅恪因戰事滯留香港,無法赴牛津大學就職,經許地山多方聯繫,港大決定聘任他為客座教授,以解陳之經濟拮据,兩人感情更益加深。 

 許地山逝世後,港大中文系的職位需人接替,陳寅恪自然是適合的人選之一。但時局轉壞,不出數月光景,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淪陷,進入三年零八個月的黑暗期,陳寅恪遂辭職賦閑。日本當局持日金40萬元委任他辦東方文學院,他堅決不予就範。1942年春,日方專程請他到已被日軍侵佔的上海授課,他再次抗命並出走香港,取道廣州至桂林,先後任教於廣西大學和中山大學,不久遷往燕京大學。

張愛玲:華美而悲哀之城

 在港大所有故事當中,自然不能遺漏了張愛玲。

 中學時期的張愛玲已被視為天才。1938年,她考進了英國倫敦大學,卻因戰爭爆發無法前往。1939年秋,張愛玲轉入香港大學中文系,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無奈在1941年,日軍南侵,香港淪陷。

 「戰爭開始的時候,港大的學生大都樂得歡蹦亂跳,因12月8日正是大考的第一天,平白地免考是千載難逢的盛事。」然而,後來的日子卻要在歇斯底里的擔驚受怕中度過。忽而,「一個炸彈掉在我們宿舍的隔壁」;忽而,「黑漆漆的箱子間裡,只聽見機關槍『忒啦啦拍拍』,像荷葉上的雨。」休戰後,女學生們在「大學堂臨時醫院」做看護,面對著因戰爭而「浪費」的生命。對於戰爭,「和平反而使人心亂,像喝醉酒似的」。張愛玲在《燼餘錄》中,盡情表達了對戰爭生活的冷靜與反諷,可見戰爭之於她「切身的、劇烈的影響」。

 張愛玲在未能取得畢業就與其好友炎櫻同船返回上海。期間,她投身文學,創作了《沈香屑──第一爐香》、《沈香屑──第二爐香》、《傾城之戀》等以香港為背景的作品,讓往後無數的讀者緬懷不已。

 戰時的香港,正如張愛玲在小說《茉莉香片》所形容,「是一個華美的但是悲哀的城。」由於遭受戰火的蹂躪,就連平日供給她知識和樂趣的馮平山圖書館亦無法倖免於難。

陳君葆:那些書,那些情

 在腥風血雨和戰亂的年代,莫說書本,就連人命亦危如累卵,但此中卻有一愛書如癡的陳君葆。他當時任馮平山圖書館館長兼中文學院教授,為了保存南京中央圖書館所託付110箱共3萬冊善本書,忍辱負重背上了「私通敵人」、「盜取中國古物」的罪名,並且在日軍監視下埋頭整理館藏書籍。

 戰爭中,日本人帶走了那110箱善本書。直到戰後,陳君葆對此念念不忘,毫不放鬆四處奔走托人打聽書本下落。最終,皇天不負有心人,110箱書終於從日本人手中物歸原主。應該說,陳君葆奮力保存下來的不單是珍貴的善本書,更是國家重要的文化財產。

 1947年,英國政府頒給陳君葆OBE勳銜,讚揚他的盡忠職守及犧牲精神。陳君葆終生堅持撰寫日記,至棄世方休。他的日記內容豐富,提供香港30至40年代巨變時期完整的圖像或側面反映,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

港大的光榮

 時光荏苒,斯人已逝。

 從孫中山、朱光潛到張愛玲,港大不但培養出了令人敬意油生的名字,並且從新文化運動倡導者胡適,再到許地山、陳君葆和陳寅恪,這些名字亦與港大休戚相關,令港大備感光榮和自豪。

 如今,這個城市中的每個人都在匆匆趕路,無暇顧及這些名人大家留下的空谷足音。又或許,曾經振聾發聵的聲音,已隨歲月流逝不復存在,但他們遺留下來的精神和品格,則有待我們重新發掘和思索。(二之二)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