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7月30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副刊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07-30] 亦有可聞:口碑和文章

■郭 建

 上海的嘉定縣是個文才薈萃之地,在清朝乾嘉年間出過一個名叫王鳴盛的大經學家、大史學家。他精心研究儒經,著作等身。尤其是在經學、史學研究中旗幟鮮明地聲張儒家天下為公、重義輕利的理想,將那歷史上的人物、事件一一置於儒家批判刀俎之上,真是大義凜然,讓讀者肅然起敬。史書記載,說他文如其人,「性儉素,無聲色玩好之娛,晏坐一室,伊唔如寒士。」

 不過看看和他同時代人昭槤的筆記,又會發現這位大學者的另一種顏色。筆記裡說他出身貧寒,功名心極其強烈,當年每到富人家裡做私塾教師,慣做一種憑空摟抱動作的體操,說是要摟一點這家的「財氣」。當官後凡涉名利二字,無不「急吼吼」去爭。可惜的是他為文才所累,被派到最為清苦的翰林院任職,外快實在太少。好不容易得到一個出外省主持考試的機會,就明裡暗裡的索要賄賂,穢聲四聞。人還未回京交差,揭發奏章倒已紛紛到部。幸好乾隆皇帝惜才,只用一個「多支驛馬」(和現在哪一級幹部坐哪一牌子的汽車相似,當時按官職等級安排出差的馬匹數量)的罪名,折換為行政處分,降三級調用。又給他換了個更冷落的衙門呆著,最後終究是罷官而去。

 這筆記裡還記載,說當時就有人笑話他言行不一,而王鳴盛的回答卻是乾脆:「你們笑話我不過是『口碑』而已,幾十年後,口碑已沒,而我的道德文章猶在,足以使我名彪青史!」

 儒家講究的是為人應該「立德、立功、立言」,不過要是立言時和這位王鳴盛先生一樣,心裡預存一個遮羞的念頭,那就看不確了。而儒門裡將王氏這一手法發揚光大的人實在不少,後來者那「道德文章」更是言之鑿鑿、擲地有聲,尤其是絕對不會像王鳴盛那樣在不經意之間說破天機。可是能夠有王鳴盛那樣學術地位的卻是鳳毛麟角。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