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05] 遲來的憂思錄放大圖片
江求索
香港回歸八年來,風波不斷,折騰連連,經濟轉型困難,競爭力下降,低文化的老百姓生活轉差。這是誰也迴避不了的現實。
在這些現象的背後,有什麼問題需要解決,有什麼思維需要更換?如果不面對香港患上的疾病,香港就會一步一步走向危機。這就是作者張峻煥憂心的地方。
披露殖民遺風
《香港憂思錄》分析了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民主、社會各個領域的弊端,直接面對香港百年殖民歷史,披露移民城市的離國心態,尋找現今香港亂象的深層原因。作者指出,香港存在殖民遺風,某些香港人仍然存在殖民順民心態。作者說,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香港已經找到了自己的新定位,成為一個高增值服務活動的中心,富有競爭力的國際性大都會。
不過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香港的中轉作用將逐步減弱,內地許多貿易不再取道香港完成,過境香港的貨物量將會減少。香港高昂的工資、土地等經營成本也削弱了香港的國際競爭力。CEPA的簽署,使得小珠三角板塊與港澳板塊的連動障礙基本消除,結束了昔日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無序局面。
香港的前景光明。但,偏偏有人大談中國的「險惡用心」,宣傳「內地對香港貿易獲益論」。東江水供應香港,簽署了合同。有人卻利用全封閉式供水管需要成本,需要興建費用,質問為什麼要受益的一方繳付水費?鼓噪一番之後,結果由廣東省財政補貼,誰貼了錢,香港人大都不知情,知情的政治人物卻未必領情。
香港繁榮底蘊
這本書分析了香港成功的因素。香港為何繁榮,直到今天,有人仍然念念不忘是洋人的豐功偉績。其實這些人忘了歷史,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香港的工業剛剛起步,英國立即對香港實行保護主義,一九五七年英國對搪瓷製品第一個採取抵制措施,使本來十分暢旺的香港搪瓷業受到重創。最早對香港紡織業實施出口配額制度的發達國家也是英國,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二年的三年裡,英國政府逼使港英政府自動限制出口到英國的棉紡織品數量,這就是有名的蘭開夏條約。
世界的金融中心,總是需要鄰近地區的工業經濟區支撐,物流、人流、人才流、資訊流、資金流自由流通。香港卻利用邊界堵住了這種自由流通,有些人還解釋這是「兩制不能模糊」。
幾十年來,殖民政府對香港經濟採取不干預的放任態度,對香港經濟缺乏長期的全局的規劃和建設。這既是香港的特點,也是香港的局限和盲點。香港的工業已經北移,很多國家工業興盛,其經濟同步向好。而日本因為工業走下坡,經濟隨即徘徊了十多年。香港現在似乎重蹈日本的覆轍。
致命傷漸暴露
香港工業北移之後,由於政府沒有策劃新興的產業,資金沒有出路,促使大量資本流向金融業和房地產業,形成龐大的虛擬資本,很容易受到國際資本的衝擊,亞洲金融危機和沙士疫症,以及近年香港失業率和財政赤字持續上升,便是這種經濟結構問題的綜合反應。政府不干預經濟發展的政策已經過時,港英政府過去的政策局,都不涉及宏觀經濟策略的籌劃,這種不干預經濟的政策為害香港非常深遠。
只是內地閉關鎖國,半數以上的出口貿易經香港進行,香港遇上這種特殊情況,大發突發。港英政府的不干預經濟的政策,在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或者可以蒙混過關,到了全球一體化的年代,其致命傷暴露無遺。
《香港憂思錄》說,香港回歸後立即受到亞洲金融風暴衝擊,香港人對自己的能力信心不足,有些人害怕人才流動,害怕失去優勢地位,更害怕失去已經得到的一切,主張封閉香港,甚至反對二十四小時通關。這樣便很難融入中國大家庭。作者提出了香港值得憂思的地方:經濟對外依賴,卻又有孤島心態;邊界成障礙,近水難得月;若個人能力差,一切賴政府;區域合作,當旁觀者,甘心邊緣化;移民心態重,熱衷搵快錢;香港困難當前,私利壓倒一切;機會主義,夢想暴富;先天不足,嚴肅文學發展缺乏環境;不愛看書,跟風消費;輿論一面倒,缺理性分析;貧富懸殊加劇,資產增值靠投機炒賣,搵快錢心態阻礙投資實業和發展科技,惡性循環,貧者更貧,富者更富,產業空心化。
教育陷困局
該書作者還特別談到了香港教育困局的成因:殖民教育留下了五大弊端:第一,填鴨教育,英語教學泛濫,崇英至上,窒息多數學生學習興趣;第二,嚴禁學校談論政治;第三,學校不得講授中國近代歷史;第四,無國家無民族觀念;第五,死記死背,不求甚解,人云亦云,愚民政策!
香港教育的另一個特點是缺乏長遠計劃,更談不上教育目標。港英管治時期,學位不足,港英採取了大班制、兩部制、浮動班制、買位制,滋生了不少後遺症。考試制度也像麵粉團一樣,愛怎麼捏就怎麼捏。
七十年代需要廉價勞動力,中三淘汰試就被用來阻止升學,催谷學生到工廠去做工人。英式大學在香港主要是為了甄選精英人士,為政府培養公務員,造成人為的階層分流,培育環繞外國統治者周圍的特權階層。但是,一旦殖民統治面臨結束,英國人手中這張牌,立即換了另一個方向,在大學三年制的條件下迅速擴大大學教育規模,急劇快速大變化,不計後果,不計成本高昂,不計浪費。大學的畸形擴張,完全同中學的配套脫節,結果造成了大學學生質素急促下降。物理、化學、數學等基礎科學,成為了最容易考取的學科,人才供應自然談不上。更嚴重的是,大學急劇擴充漠視質量造成同社會需求的脫節,還形成了嚴重的政治問題,大學生出路不足,不滿情緒上升,為政客利用。在低廉成本教育的手法下,中學小學教師質素沒有保證,也缺乏有系統的師資職業培訓,有的學校老師輪流教一個科,或讓一位老師兼教多科。考試主導課程,社會流行補習式的操練,令學生自信心不足,但爭勝心很強,高分低能,不懂活學活用知識。
該書作者還分析了「名嘴封咪」的奇怪現象,其目的是製造香港沒有言論自由的風波,因為名嘴沒有遇到刑事恐嚇的情況。這反映了名嘴平日對不同意見的封殺,提倡反智文化,已經建立了文化霸權,壟斷了詮釋社會和政治現實的權力。
廣開言路對症下葯
作者最後提出:要化解這些現象,特區政府應該改善施政,做好經濟再分配,廣開言路,有步驟地解決殖民時代留下來的各種難題。作者對香港的前景提出了值得憂慮的地方,這像一個醫生診症,指出了病情所在,建議施政者正視疾病,對症下藥。對於關心香港政治的人,對於香港的施政者,這是一本有參考作用的書籍,如果特區教育官員早幾年就看到這本書,就不會在沒有調整教育架構和基礎之前,在理順小學中學的銜接關係之前,卻貿然增撥出過百億資金投入教育,造成驚人的浪費,也挑動大量的懷疑、怨懟和不切實際的期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