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16] 百家廊:一張餐紙閱盡文化鴻溝放大圖片
如此設計,會否令人食慾不振?照片由作者提供
張近平
曾在澳洲住過的朋友告訴我,悉尼及墨爾本是華人移民聚居之地。至於布里斯班,則不是首選,主要因為這個城市對華人來說,其實頗沉悶。孰真孰假,我只能道聽途說,然而月前到澳洲一遊,無意間在布里斯班遇上一個餐飲禮儀的小事,當中牽涉有趣的文化議題,則似乎間接印證了朋友對布里斯班的註腳。
水幕旁邊享晚膳
事緣與內子到昆士蘭演藝中心(Queensland Performing Arts Center)觀看舞蹈表演,這演藝中心是昆士蘭省的表演重鎮,坐落布里斯班河的南岸,步行五分鐘,便可到達一河之隔的布里斯班市中心。裡面有五個大小不一的表演場地:可容二千人的歌劇院(Lyric Theatre),可容一千八百聽眾的音樂廳(Concert Hall),可坐八百餘觀眾的話劇院(Playhouse),小劇場(Studios)以及最多可容納三百一十二名觀眾的Cremorne Theatre。
單看它的硬件規模,的確是一個城市的核心演藝設施。至於管理,這個演藝中心由昆士蘭省演藝基金會管理,該基金會由昆士蘭省政府在一九七七年成立。目前,它既出租場地,也籌辦演藝節目。這樣的一所中心,大概可反映昆士蘭省目前某些文化特色了吧。能夠在遊澳的匆匆一段時間裡,到這個地方看一看,也該是不錯的,雖然我們能夠預算出來的逗留時間不會太多。
我們在看表演當天,驅車由黃金海岸往布里斯班,沿途發現了其他景點,勾留多時,結果到近傍晚時分才抵達這演藝中心。逛了一逛市中心,便趁開演前的個多小時空檔,在演藝中心的餐廳悠閑地享用一個晚餐。晚餐一般,享用的環境倒不錯,坐落在演藝中心的戶外廣場上,旁邊就是一幅兩三層高的水幕圍牆,聽著水聲潺潺,談談天,看看星(如果有),確是享受。用餐時,我倆口子對這地方印象倒不錯,直至,我把餐包取過來吃,內子駭然發現餐包下那墊麵包的餐紙……
冥錢如餐紙 大吉利是!
那是一張貌似我們中國人用來燒的冥錢,廣東人俗稱的金銀衣紙元寶。真的教人意想不到。起初我們也不太相信,拿起它來摸摸,那紙質甚至紙中央的那塊銀色箔片,也跟金銀衣紙不無兩樣。哎,這真是要命的安排。心想,這真的「大吉利是」。再想,金銀衣紙的製作過程跟餐紙大概不會一樣,兩者的衛生要求也有天淵之別,怎可「張冠李戴」?那麼這個餐室裡的人透過每個餐包吃下了些甚麼呢?
再想,處身這個也可稱為文化中心的地方,卻出現這樣一樁文化「尷尬」,也真奇怪。再環顧一下四周,似乎除了我們夫婦二人,不見其他黃種人,華人也沒有。連華人遊客也不見。莫非在布里斯班的華人真的少得很,有的也躲在唐人街裡,或者不會踏足這個演藝中心?因為若然有華人來這個地方,這種「餐紙」一定會惹來批評,早就給撤回不用了,還待到今時由我們這兩個過客去發現?我們甚至想,負責這個餐室,甚至演藝中心的管理層大概沒有亞洲人,或深諳華人文化的人,否則怎會把這種「紙」引進作餐紙?大概金銀衣紙的色彩和設計,在抽離於殯葬的文化內涵時,對西方人來說是頗為特別的設計,不然便不會給這演藝中心的管理層選來作餐紙用了。對一個中國客人來說,這個布里斯班的演藝地標作這個選擇,不能不說是大意。
文化尷尬出「華相」
越想越不明白,也覺得身為一個中國人,該好好的做些「文化」工作吧。於是請來餐廳的當值經理,希望從她那裡了解這「餐紙」的種種。原來他們上上下下沒有人知道這「餐紙」其實是華人世界裡「死人錢」,選用它純粹是因為總經理覺得這設計特別。這位當值經理殷勤的走過來,卻帶著一臉的不好意思離開,連聲地向我們兩位中國人道歉。我倒覺得道歉事小,因為一張餐紙,將來引起別的文化尷尬,那就真的不好了。
說來奇怪,那位總經理是從哪裡見到這些「金銀衣紙」的呢?他有沒有從「供應商」那裡得到關於這「金銀衣紙」的相關資訊?他是知道?還是給供應商蒙在鼓裡?那個供應商在澳洲呢?還是在香港?他們之間的溝通如何?真是耐人尋味得很。
當全世界也在炒中國熱的時候,帶有中國文化色彩的事物均給西方人挪用,卻往往因為文化的差距而弄出笑話。以往,我們努力去明白西洋,出過不少「洋相」。西洋人這回在小骨節眼上,倒也出出「華相」。
也許這樣的餐紙現在已經在這演藝中心的餐廳裡給「取締」了吧。各位讀者,下次你有幸光顧這餐廳,看看它的餐紙是怎樣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