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8月17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副刊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08-17] 歷史視角:塵埃落定看科舉

放大圖片

 ■舊時科舉考場,被湮沒在荒草荊棘間。

■李嘉敏

 自清末徹底廢除科舉制,剩下的盡是迂腐落後、扼殺人才等負面批評。一九零五年,中國結束了由隋代開始,沿用一千多年的考試制度。當時人民渴望能革新社會,把科舉制度視為千年沉痼之積弊,一心以為從此以後便能踏進新紀元。

 停止科舉考試迄今將近百年,人們從渴求改革的激進情緒中冷靜下來,重新審視過去將整個科舉制度連根消除的做法,反思是否矯枉過正,漠視了科舉制度在悠長歷史間的功能及地位。

人才斷層

 盲目的批評抹殺了科舉的存在價值,但期間仍然不斷傳來平反的呼聲。胡適也認為「康梁變法時,只是空洞地吸收外國文化,不知道緊要的是什麼。結果造成中國二十五年來用人行政沒有客觀、公平的用人標準」。

 有現代歷史學者進行多番觀察後,認為廢除科舉並未能解決任用人才的問題。錢穆在《中國歷史上的考試制度》中闡述︰「因有種種缺點,種種流弊,自該隨時變通,但清末人卻一意想變法,把此制度也連根拔去。民國以來,政府用人,便全無標準,人事奔競,派系傾軋,結黨營私,偏枯偏榮,種種病象,指不勝屈。」中國革命之父孫中山亦有同樣的體會,民國建立初期,釐訂官職的職級是以手執兵權的多寡來決定,故此各路軍閥紛紛擁兵自重。

海外借鏡

 中國的科舉制度始於隋唐,是領先世界的優越制度。有西方人認為科舉制對世界文明的影響可媲美中國的四大發明。現在歐美各國均推崇英國的考試制度,但追溯源流,英國的考試制度也是向中國借鑒得來,彌補英國採用政黨選舉的缺失。中國科舉制度體現了公開考試、平等競爭的原則,啟發了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今天,縱使科舉制度已廢,但考試仍然是出任官職的必要條件,大小書店內有關考試的書籍更是多不勝數。事實上,不少現今選拔人才的考核規條均是參考科舉制度。例如按榜就坐,便是承襲宋代的科舉制︰試前張榜公佈安排的坐次,考試時考生需按榜就坐,不得移動、調換。

 綜觀歷史,中國主要施行過三種選官制度:世襲制、察舉制和科舉制。科舉制不理會考生家世,也不需別人推薦,單純憑著應舉人的考試成績來決定取捨。改善了世襲制、九品中正制、察舉制的弊端,這是不爭的事實。

客觀公正

 胡適評論科舉說︰「這種制度十分客觀、公正,學子們若失意考場,也極少埋怨考試制度不公……它是一個公正的制度,即使是最貧賤家庭的男兒也能夠通過正常的競爭程序而爬升到帝國最榮耀、最有權力的職位上。」只要是有能之士,無論來自社會各階層都有機會掌握國家政權,打破以往由名門望族壟斷仕途的狀況,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性。就算出身草根,亦能參加考試,「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並不是奢望。除此之外,由科舉出身的官員,一般文化知識都較深厚。

考核嚴謹

 由於科舉是古代選拔任官人才的唯一途徑,故此這項知識及文化的考試,被牽涉到政治權利、經濟利益和社會地位的競爭中。在利益引誘下,許多人期望從中混水摸魚,以不正當手法躋入仕途。作弊的方法層出不窮,包括挾帶、替考、賄賂考官、通關節。為了防止徇私舞弊,歷年考官都要與投機取巧的考生角力,以不同的對應措施來招架,例如︰從唐玄宗起為考官的子弟、親戚另設「別試」以避嫌。從宋太宗時創立鎖院制度,規定考官自受命當日起,一直鎖於貢院內,與其他官僚隔絕,避免請托出現。宋代特意設立監門官、巡鋪官,在考場內進行搜查,及巡迴監察,對違規者嚴加處罰。清代《欽定科場條例》詳細地在各方面定下規定。

 科舉的弊端應歸咎於內容,而非制度本身出現問題。更不應把科舉與八股相提並論,混淆兩者的區別。明末清初的大儒顧炎武,認為八股文摧毀人才,不亞於焚書坑儒。「八股之害等於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於咸陽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餘人也。」這些論述均針對八股文,科舉制度本身無害,弊端在於八股文這種考試形式,包括課程範圍和評核標準都窒礙了考生的思維。在這個時代背景下形成了排斥科舉的現象,及後持續重複反科舉的言論,以致今天許多人也認為科舉是一個壞透了的制度。

 朝鮮也曾實施科舉制度長達九百多年,雖然科舉制最終也結束,但他們能夠正視這歷史及作出研究。1980年,韓國舉辦了以科舉為主題的全國歷史學大會。他們仍然肯定這個先人創立的考試文化,在科舉罷止百年後進行紀念活動,仿照當年李氏王朝的科舉考試,重現「恩榮宴」、「狀員遊」等放榜後的慶祝盛況。今天,中國的科舉同樣地踏入被廢的百年之期,但多年來片面的評論及指責會否告一段落,取而代之以冷靜客觀的態度,從古今中外多方觀點角度,重新理解及研究科舉制,還它的本來面目呢?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