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10月29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副刊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10-29] 香江史地:元朗墟

放大圖片

 ■元朗天后誕的節慶表演。(資料圖片)

黃家樑

 元朗區歷史源遠流長,新界五大家族之一的鄧氏,早在北宋時期已遷居元朗錦田,在此建基立業,留下不少珍貴的歷史古蹟,其中之一就是元朗舊墟。

環山面海,物產豐饒

 元朗古稱「圓塱」,今日我們慣用的「元朗」其實是「圓塱」的簡寫。顧名思義,「圓塱」的「圓」字是完整,圓滿的意思,「塱」字則指湖畔或江邊的低窪地區。元朗地處新界西北,三面環山,屬沖積平原,水道縱橫交錯,又地近后海灣,故山林茂盛,水源充沛,物產豐饒,「圓塱」一名自然貼切不過。

 元朗民豐物埠,自必須要墟市讓居民互通有無,故早在清康熙以前,元朗區的大橋墩已建有墟市。及至康熙八年,錦田鄉人鄧文蔚少貧力學,才思敏捷,終考取進士,獲授浙江龍游縣知縣,是為本港清代第一位的進士。此後,鄧氏獲朝廷封地建墟,鄧文蔚將墟市從大橋墩遷到南邊圍與西邊圍之間的地方,創設今日的元朗舊墟。

土產換洋貨

 這墟市最初只是一塊大空地,每月逢三、六、九日,來自錦田、屏山一帶的鄉民會帶同農產品,在此進行買賣,早上人頭湧湧,中午後人群散去,各方稱便。此後,元朗墟信譽日隆,趁墟者與日俱增。建墟初期,當地居民更經常與外商貿易,當時墟旁有「元朗涌」可以出海,當地商人會乘船至伶仃島一帶,向外國商船兜售糧食和土產,換來時鐘等洋貨,到元朗墟上轉售圖利,故元朗墟可就是我國清代早期對外的通商基地之一。

 後來,為免鄉民天天要從遠地扛著貨品前來,鄧氏決定在墟市內建屋起舖。當時,墟內共有三條街道,分別為長盛街、利益街和酒街。三條街合成英文字「F」的形狀,長盛街為其中最長的一條,也是墟市內的主街。到了道光十七年,墟市發展日益蓬勃,已有各式店舖一百零二間,除一般出售貨品的商店外,還有押店、酒家、客棧等。由於清中葉海盜經常侵擾廣東沿岸,元朗墟後來加建了圍牆,只留東面和南面兩個出口,收市後大門關上,以加強保安。

 後來,元朗涌日益淤積,水淺不能通航,使舊墟的交通為之不便。再者,舊墟土地不敷應用,鄉民又不滿地權為錦田人所壟斷,其他地區的鄉紳便於一九一一年集資二萬,成立合益公司,於舊墟西南面,元朗涌對岸,另建新墟,舊墟乃日漸式微。時至今日,舊墟長盛街仍有「大王古廟」和「玄關二帝廟」,前者於道光年間曾經重修,後者尚存一口康熙年間的銅鐘,都是元朗墟的歷史見證。墟內又有古蹟「晉源押」,為鄉紳鄧廉明開設,已有二百多年歷史,是迄今所知香港的第一間當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