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14] 張天福 望百老人 一生為「茗」放大圖片
文:本報海峽西岸新聞中心記者 涂若奔、李東波;特約記者 古霞 圖:張天福提供
如果你自認為會喝茶,那麼你就應該知道張天福的名字。他在茶業界的聲望,不亞於比爾.蓋茨在IT界的地位。95歲高齡的張天福是福建現代茶業奠基人、是《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茶葉卷》載入的十位現代茶業專家之一。早在上世紀30年代,他就在福建創辦福安茶葉改良場,開創茶業教育科研相結合的先河。他40年代創造出簡便手推式揉茶機,1949年後又將之改進,實現由手工製茶向機械製茶的過渡。1989年他再首創人工控制烏龍茶做青環境的電腦程控化,解決了幾百年來烏龍茶做青「靠天吃飯」的難題。
在 福建茶界,流傳一則關於張天福的真實趣聞:10多年前,福建安溪縣曾舉辦一場「茶王」大賽,當地知名品茶師先期從幾百個茶樣中初選入圍獲獎名單,再等張天福這名權威來總評排出名次。
品茶功力 神乎其技
張天福把初選的茶樣認真品評過後,指著諸多樣品中的兩碗茶說:「這兩碗茶是同一棵樹上採的樣。」幾個評委都驚得目瞪口呆,趕忙找來送評單位一問,果然是一家茶場報送的同一種茶。原來送評者希望同一種茶多送一個樣以便增加獲獎機會,但是萬萬沒想到會被張天福識別出來。弄明白事情的來龍去脈,主辦方對張天福深厚的品茶功底無比佩服,連稱「真是神了!」
95歲的張天福,至今仍是中國茶葉界的品茶第一人。在採訪張天福時,記者有幸應邀參觀他家中專設的品茶室,簡潔的房間雖然不大,卻內藏乾坤。張老指著一面牆上的櫃子說,這裡存有120個茶罐,裝的是全國最好的茶葉。靠窗的桌子上,一排的白色茶碗,看似無奇,但那就是張老品茶的工具。張老說品茶來不得絲毫馬虎,他在每個茶碗底部都做了編號,家中備有最精密的電子秤,用來計算茶葉的重量。
名醫之子 投身茶業
1910年出生於上海的張天福,父母都是當年名聲響亮的名醫,一歲時舉家從上海遷到福州,並在福州讀完小學和中學。張天福年輕時就滿懷「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志向,曾練習南拳北腿、刀槍劍戟,並積極投身於抵制日貨和抗日宣傳等活動。父親想讓他繼承自己的衣缽,攻讀醫學,將來懸壺濟世。但張天福卻認為祖國農業落後,人民缺衣少食,再加上看到家鄉福建三大特產之一的茶葉衰敗不堪,於是決心報考農校,為振興祖國茶業出力。
1932年,張天福畢業於南京金陵大學農學院,回福州後在協和大學生物系任助教期間,又閱讀大量茶葉資料。兩年後他幾次赴日本和台灣考察茶業,從中得到不少啟示,並寫下考察報告《台灣之茶業》,決心大力發展茶業教育和產制改良。1935年8月,張天福在福安先後創立「福建省福安農業職業學校」和「福建省建設廳福安茶業改良場」,首開福建茶葉科研與教育先河。此後張天福又於1940年在閩北武夷山創辦福建示範茶廠,在他的努力下,示範茶廠很快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茶葉生產、科研、推廣、銷售相結合的基地。
發明新工藝 告別腳揉茶
在過去相當時期,中國一直沿用古老落後的製茶方法,用腳揉捻茶葉。日本報章曾予以嘲弄,登載中國茶農頭上拖著長辮子,裸露上身,赤腳揉茶的照片。張天福決心要改變這種落後狀況。他早在30年代就從日本引進紅茶加工設備,之後又於1941年自己設計製作適合福建茶區使用的國內第一台木質揉茶機。為牢記國恥,張天福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的「九.一八」事變來命名它。這台揉茶機後來就成為多種揉茶機的「母機」,中國茶農用腳揉茶的落後工藝逐漸成為歷史。
程控加工 實現飛躍
新中國成立後,張天福又將早年設計的「九一八」揉茶機,改進為適合於紅茶揉捻的「五三」式揉茶機和適合綠茶、烏龍茶揉捻的「五四」式揉茶機,在福建全省推廣應用;接著,他推廣了三鍋連續殺青機、滾筒殺青機,結束茶葉手工殺青生產歷史。
1983年,年逾古稀的張天福又開始研究烏龍茶做青工藝及其設備。經過6年研究,掌握了3,000多個數據,終於在1989年解決了幾百年來烏龍茶加工在溫濕度上「靠天吃飯」的歷史難題,使烏龍茶做青工藝實現從人力到機械化再到電腦程控化的歷史性飛躍,該項工藝使烏龍茶的產值增長幾倍甚至十幾倍。
考察台茶 早年踏遍寶島
除了對福建茶業發展貢獻巨大,張天福還對台灣茶業懷有深厚情感。早在1935年,他就曾親赴台灣認真考察當地茶情,足跡遍及從基隆到高雄的所有試驗廠。回到大陸後,張天福發表《台灣之茶業》的調查報告,對台灣的茶葉品種、栽培、採摘、製造以及病蟲害等方面都做了詳盡的闡述和研究,在當時引起很大反響。直到今天,張天福在台灣茶界都享有盛名。台灣最有影響力的茶葉專家、已故台灣茶葉改良場場長吳振鐸就是他在新中國成立前教出來的學生。每年張天福生日時,台灣茶界人士也必專程趕來為他賀壽。
據史料記載,清咸豐五年,福建安溪人把烏龍茶引入台灣,種植在台灣凍頂山,因此台灣烏龍茶也稱作「凍頂烏龍茶」。在台灣2,000多萬人口中,60%以上有飲茶習慣,並且以烏龍茶為主。
閩茶甘醇 台茶耐沖
在張天福看來,福建和台灣都是名茶產地,但由於採摘、加工過程中略有不同,因而在味覺上各有特色。福建烏龍茶在做青過程中講究較重的發酵,揉捻的時候也必須重揉,品起來口感較甘醇;而台灣烏龍茶卻相反,加工時注重「輕發酵、輕揉捻」,此外還非常講究成熟的「焙火」,製出的茶葉更耐沖泡,貯藏時間也相對更長久。「口感只能說各有千秋,很難評判孰高孰低。」
但張天福也同時指出,台灣烏龍茶有個最大優勢,就是茶葉的質量非常穩定,製茶方式也更科學,設備更加精密。台灣茶雖然評比時很少獲得最拔尖等級,但「穩定的評級就是品牌的保證」。相比之下,福建製茶更多停留在「靠天吃飯」上,雖然能製出最高等級名茶,但「優劣間差距往往太大了」,這已成為福建打造名茶的制約因素。
長壽之道:「一足五忘」
中國茶道素倡「儉、清、和、靜」四禮,一生喝茶的張老,其處世待人及品格魅力都與茶有關,與他自己的茶禮思想相吻合。
張老先生說,他現在每天至少喝100杯茶。這個數字是這樣算出來的,他幾乎每天都要接待10名客人,陪每位客人喝10杯茶,就是100杯了。
95歲的張老如今仍經常奔波於全國各地傳授茶經。他思維敏捷,剛見到記者時他就風趣地說,有一個問題,幾乎每個來訪者都要問,他不等記者提問,先做回答:那就是他的長壽之道。他的養生學其實很簡單,歸根結底就是「一足五忘」。
一足:
就是知足常樂。張老說,幾十年來,自己生活中有了茶,就很滿足了。雖然現在的住房只有70多平方米,工資也不很高,但家中常有茶友來訪,自己就很滿足了。
五忘:
■一是忘形,有的人悲觀,有的人浮躁,這就是形,應該忘卻;
■二是忘勞,要把勞動當成娛樂,當成鍛煉;
■三是忘懷,人生常有不如意事,應忘卻煩惱;
■四是忘情,遇喜事不要太高興,逢怒也不必哭;
■五是忘年,人常問他「今年高壽?」,他就回答「你說幾歲就幾歲」,年齡並不重要,最要緊的是永葆年輕心態。
張天福簡歷:
1910年 出生於上海,翌年隨父母遷居福州
1932-1934年 任福建協和大學生物系助教
1934-1935年 赴日本、台灣考察茶業
1935-1939年 任福建省立福安農業職業學校校長兼省建設廳福安茶業改良場場長
1940-1942年 任福建示範茶廠廠長兼蘇皖技藝專科學校副教授
1942-1946年 任福建協和大學教授兼附屬高級農業職業學校校長
1946-1949年 任南京國民政府農業部中央農業實驗所技正兼崇安茶業試驗場場長
1949-1950年 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實業廳崇安茶廠廠長
1950-1952年 任中國茶葉公司福建省公司技術科長
1952-1980年 歷任福建省農業廳茶葉改進處、特產處科長、副處長,享教授級待遇
1982至今 任福建省農科院茶業研究所技術顧問
1989至今 任福建省茶葉學會顧問、名譽會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