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11月26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11-26] 為學童健康制定明確運動指引

■王香生 香港中文大學體育運動科學系教授

 近日衛生署發表了一份有關肥胖問題的報告,內容十分可取,可惜與學童最有密切關係的運動部分卻十分模糊,跟其他談及促進健康的部分不成比例。有見及此,本人認為要以負責任的態度為本港青少年學童制定明確的運動指引,使學校及家長重視學童的體格成長。

 香港政府及各科研機構自回歸後在健康促進的各項議題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市民大眾的健康意識有很明顯的提升,而當中又以反吸煙運動較為社會關注。與此同時,針對青少年學童而設計的各種營養教育計劃也在各相關機構和專業人士的推動下積極展開,所傳達的訊息都是科學化和切合學童所需要的。營養教育之所以受到社會人士和家長關注,主要是由於近年愈趨嚴重的兒童肥胖問題。正因如此,從報章雜誌的專題報道到以學校為本的教學活動往往都以學童的合理營養攝取為內容,似乎只要解決了學童的合理膳食安排便能有效地控制兒童肥胖的問題。

本地學童的運動缺乏指引

 相對於營養教育,對成長發育中的青少年學童有同樣意義的體力活動似乎並沒有受到相應的重視,至於針對本地學童而發出的運動指引更是缺乏。研究資料顯示,本港學童的體力活動水平較其他國家和鄰近地區為低,看電視、上網玩遊戲等靜態活動佔據了學童大量的閒暇時間。不同的健康調查發現本港有些學童平均每天看電視時間長達四小時,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正嚴重影響著學童的身心發展,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欠缺運動的習慣一旦養成,很大可能延續至成年期。利用學童尚處於生長發育期的階段,積極參與不同的體育活動和養成活躍的生活模式不僅有助於其心肺功能、肌肉力量、骨骼健康及身體協調能力的發展,還有助於培養積極樂觀的處事態度和團隊合作精神。青少年兒童有著活潑好動的本性,利用這一特點培養他們對運動的興趣和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可使其終生受益。

究竟學童需要多少運動?

 「日日運動身體好」,但究竟青少年學童需要多少運動才足夠呢?近年市民大眾和學校團體所接收的訊息都是推薦每天進行3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這項指引是源於1996年美國醫務總署發佈的一項研究報告(Surgeon General Report),該報告總結了多年的科研結果,強調參加規律性的體力活動對於維持和促進身體健康的重要作用,並推薦成年人每天至少進行3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此建議提出後得到各國政府的廣泛認同,3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幾乎成了運動處方的代名詞。2004年,英國衛生部門公佈的運動指引亦提出類似的建議,肯定成年人每周至少進行5次3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可以維持基本的健康,若能把運動時間伸延至45到60分鐘更可有效地預防肥胖。本港衛生署亦在剛公佈的「正視肥胖」報告書中建議「差不多每天做30分鐘中強度體能活動,藉以減低心血管疾病及整體死亡率……每天或差不多每天需進行45至60分鐘中強度體能活動,可以預防不健康的體重增長」。

 這樣看來,這個建議似乎也適合各個年齡群體,但其實這樣的運動量對成長中的青少年學童是遠遠不足夠的。根據英美和澳洲的準則,青少年學童每天需要有60分鐘的中等強度體力活動,而且在身體能應付的情況下是愈多愈有利。而每天用於看電視、玩電腦遊戲等的時間則不宜超過2小時。國內的學校體育工作條例也明文規定「普通中小學應保證學生每天有一小時體育活動的時間(含體育課)」。學童的活動形式通常具有間歇性與爆發性的特點,所以不論何種運動方式(如足球、舞蹈、跑步和游泳等)往往都包含著大強度運動的部分,對學童來說,提供不同類型和符合個人興趣的運動項目尤為重要。

學童健康需要社會和家長重視

 在本港現時的社會條件下給予學童每天60分鐘的體力活動機會確實是困難重重,無論從家居環境、學校課程設計以至社會資源都未必能即時配合。但政府和相關的專業人員有需要準確地傳達這方面的訊息,學校和辦學團體亦應該充分利用政府和社會上所提供的資源創造條件,以重視學業成績的同樣態度關心學童的體格成長,突破傳統上單依賴每周兩節體育課的限制。衛生署早前開展的「行樓梯,健身心」計劃,採取在大廈梯間及電梯附近張貼海報和標籤、向住戶派發健康教育單張,以及在選定大廈附近舉辦推廣活動等方式,已初見成效,由此看來,有效的宣傳教育對促進健康是起著重要作用。

 學童的健康需要社會和家長共同承擔,因欠缺運動而引致肥胖和其他長期病患的嚴重性絕不下於吸煙所帶來的危害。為學童制定明確的運動指引並配合有效的營養教育,將會使其健康得到最大的保證。

 (Department of Health(2004)At least five a week:Evidence on the impact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it relationship to health.London:DH.)(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