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07] 容馬珊兒教學緊貼社會步伐 放大圖片
名人會客室主持人 張慧燊
容馬珊兒個子不高,一頭短髮,戴眼鏡,身著簡潔合體的職業套裝,很符合她小學校長的身份。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鏡片後的那雙眼睛閃爍著慈祥親切的目光,有這樣一雙眼睛的人,應該是很喜歡小朋友,也很討小朋友喜歡的。就因為喜歡小朋友,她做了教師,並且一做就做了將近40年。又因為她相信教育不能與社會脫節,教育者不能不了解社會,因此在忙碌的教學工作之餘,又積極參與社會服務,還擔任了香港海外女傭僱主協會主席。
容校長所在的北角街坊會陳維周夫人紀念學校,1967年創校,翌年容馬珊兒即加入學校任教。如今,將近40年過去,雖然期間她也有機會去別的學校就職,包括去做校長的位置,但她都拒絕了。她說,自己「從一而終」,因為學校對她有知遇之恩,1970年她就被提升做主任,當時只有22歲,80年代她就開始出任副校長,2001年更獲委任為校長。
服務社會當選區議員
更重要的,則是學校非常鼓勵她參加社會團體的工作,讓她有機會服務社會。1982年,容馬珊兒當選為區議會議員,一共做了8年半。當時逢周四會聽取和處理市民投訴,她聽到不少市民投訴請工人的遭遇,因此決定成立一個機構專門協助市民處理這方面的問題。1986年,香港海外女傭僱主協會成立,她出任主席。不過,訪問中她多次說,因為教學工作很忙碌,很多工作都是協會的副主席和其他成員做的。
教育不能與社會脫節
容馬珊兒認為,教育不能與社會脫節,「參與社區工作,對從事教育工作都很有幫助,因為能夠把握到社會發展,了解社會和家長的需求,啟發自己的教學。畢竟現在學校要生存,要有好高質素」。
她特別強調了解家長需求的重要性。她說:「97年前後對比,其實97年後香港有更多要求發展民主自由的聲音,要求透明度,在教育界也是如此,以前家長的聲音很小,但現在大得多。不過,現在的家長也好好,不少給學校捐錢,捐書或者做義工。這些都是很好的家校合作的方式。」
老師不學將落後學生
和小學生打了一輩子交道的容校長感嘆:「現在的孩子是越來越聰明了,所以老師也就越來越辛苦,因為他們跑得快,老師也不得不加快腳步,例如現在很多孩子用電腦很叻,甚至叻過老師。」因此,她特別稱道教育統籌局近年來加強教師培訓的措施,「幸虧教育統籌局不斷為老師提供免費培訓機會,使他們可以更新知識,跟得上社會的發展」。
容馬珊兒的辦公室裡,有一個紀念牌,上面寫著「新入職小學校長延伸課程 成績優異」。這是她在2003年8月完成的一個免費培訓課程,這個為期一年的課程,是由教育統籌局委託教育學院為小學校長專門設計和舉辦的。
榮馬珊兒說,教育統籌局設有網站,每個香港教師都有電子帳號,可以免費報讀課程,包括校長也不能只是「吃老本」,也要積極進修。她說:「校長和教師的這些在職培訓,最後受益的是學生。如果繼續朝著這個方向,教師質素提高了,學生水準也會得到提高。」
教育界交流促進發展
榮馬珊兒認為,近10年香港教育大大獲得提升,與此很有關係。此外,教育界的交流多了,也促進了學校的發展。她指出,香港每區都設有學校聯絡委員會,還有校長會,各學校和教育組織與本地,海外和內地的交流都有加強,這不僅擴闊了學校的視野,也有利於各學校閒彼此吸收長處共謀發展。
從小立志 做個好老師
容馬珊兒出生富裕家庭,在家中又排行最小,哥哥姐姐大她很多,父母怕她寂寞,很早就在家中給她裝了「麗的呼聲」電台頻道,即今日亞洲電視的前身。因此她從小就可以聽好多故事,培養了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特別喜歡小朋友的她,小時候最喜歡玩的遊戲是扮教師,給別的孩子講自己從電台裡聽來的故事。
少入名校讀師範
自己還是個小學生的時候,她曾教隔壁街一個窮人家的小朋友寫字,這可算是她的第一個學生。她至今還記得第一個教的是「人」字,後來這個小朋友變得愛讀書,還考入名校,令她很開心。
容馬珊兒說,小時候有兩個夢想,一個是進入電台做主持人,給聽眾講故事;另一個是做教師,不過,最大的志願還是做教師,因為她喜歡小朋友,而加入電台未必可以面對那麼多小朋友。
後來她果然選擇就讀師範學校,畢業後進入學校工作,實現了自己的志願。
一天只睡四小時
為人師表,又要參與社區工作,容馬珊兒是個「大忙人」,她一天只睡四個小時,通常早上6點多就到學校,下班時間則不是固定的,最晚試過凌晨3點才從學校回家。她說,政府部門中做教育是最辛苦的,香港老師很辛苦,不過因為她喜歡孩子,就不會覺得孩子難教,不覺得很辛苦。
衡量好學生 首重責任感
和學生打了一輩子交道,容馬珊兒心目中的好學生是怎樣的?她說,好學生不一定是做醫生或者律師,不能用金錢,社會地位和職業來衡量,而是具正確的道德觀,對社會有責任感,能夠對社會有所貢獻,這才是她心目中的理想學生,也是陳維周夫人紀念學校創辦人陳樹渠博士和所有員工的理念。
不能用金錢地位衡量
容馬珊兒拿出學校的校歌,校訓和學生守則歌,它們都是由陳樹渠博士所訂。陳樹渠(1914-1973)曾就讀國立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後在香港經商,同時創辦學校及社會福利。他先後創立香江書院、香江中英文中學、九龍仁伯英文書院、仁伯英文中學(香港),北角街坊會陳維周夫人紀念學校、陳維周紀念中學及港九街坊會第一小學等。
此外,他也積極服務社會,出錢出力,扶危解困,歷任港九各區街坊會研究會主席、北角街坊會會長、香港至孝篤親會所創會人和香港公益金創會董事等。
重視德智體均衡發展
容馬珊兒說,從學校的校訓和學生守則都可以看到,我們培養學生首重在德,在德育的基礎上重視學生德,智,體,群,美的均衡發展,教育學生「立好志,讀好書,學好人,做好事」。
熱愛工作 更愛家庭
每天工作這樣忙碌,但容馬珊兒並未忽視家庭。談到自己的先生和兩個女兒,她總是很開心,她說:「其實我人生中最開心的成就不是工作,是家庭,因為自己有好丈夫和兩個好女兒。」她透露,其實自己是個很重視家庭的人,因此曾多次和先生女兒講,如果他們不要她做區議員,她就不做,「不過,他們都很支持我」。
容先生工作很忙碌,兩個人常常不能找到時間一起休假,他們盡量將周日作為家庭日,家人會盡量飲茶聊天。
其他時間,容馬珊兒也盡量提醒自己,不把工作帶回家,不煩先生,「最緊要回家後要享受家庭生活,更要多與孩子交談。」容馬珊兒說,父母最好多抽出時間,自己照顧孩子,但是香港的家長大多數都辛苦工作掙錢,和孩子相處的時間不一定很多。「但無論如何,做父母的不能把全部責任放在傭工身上,即使是職業父母,請工人也只是分擔家務,不能分擔教育孩子的責任,不能依賴傭人。再忙也要和孩子聊天,了解他們的需要,留意孩子的語言發展和飲食習慣等。」
減輸內地家傭 為遏人口膨脹
香港的家庭傭工主要以菲律賓、泰國和印尼等外籍勞工為主,近年坊間也曾討論過輸入內地家庭傭工的問題,但一直沒有什麼進展。就此問題請教容馬珊兒,她指出,其中主要癥結在於,現有法律規定具有中國血統人士在香港住滿7年即可成為香港永久居民,政府擔心一旦准許輸入內地家庭傭工,數年後香港將面對人口急劇膨脹的危機。
牽涉香港定居法例
容馬珊兒說,因為不少香港家庭希望可以請內地傭工,1996年她曾上北京,探討內地傭工可否來香港的問題,北京方面是很支持,而且內地對傭工有專門學校培訓,這類培訓甚至好過香港。她說,2002年海外女傭僱主協會正式改名為家庭傭工僱主協會,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覺得香港的家庭傭工應該不僅僅只是海外女傭。
當年政府規定海外傭工在香港只能是有條件居留,住滿7年也不可申請永久居民身份,正是僱主協會努力推動政府做出的,容馬珊兒說:「這是協會歷年來取得的最大成就,這個規定減輕了社會整體的負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