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1月25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人物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鍾有添捕捉人生感覺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01-25]
放大圖片

圖、文:李澤銘

 「中國的長拳利用手腳輔助,鍛煉眼的距離感,而功夫……」不要以為被訪者是武林高手,他的職業是攝影師,只是曾接受過基本的武術訓練。但一坐下,他就侃侃而談,從攝影到功夫,從相機原理到武學精粹。憑電影《遊園驚夢》走紅海內外的鍾有添,真正令他著迷的,其實不止電影,還有立體攝影。

從一部單鏡反光機開始

 在這個攝影機普遍的年代,很多手機都內置相機鏡頭,隨便舉起手就能拍下眼前景象。很難想像在鍾有添求學的時期,當相機還是奢侈品,他便花了半年的補習薪金買來第一部的單鏡反光機,也為他開闢另一條道路。

 「我在學校中一直都是藉藉無名,但有了這部相機後,人緣就好到不得了,每天都有同學找我去照相。」

 因此,鍾有添與攝影初結情緣。其實,在買第一部相機前,他已開始鑽研攝影理論,幾乎把明愛圖書館裡所有關於攝影的書籍都看過。經一番努力,他當時的作品已甚具專業水準。

 「我把底片按zone system(分區曝光法)沖曬出來的作品,美得同學們都不相信。記得有一份攝影功課,老師給了我9.3分,這分數在設計系裡幾乎成為紀錄。」

 鍾有添談起大學時的「威水史」,顧盼中還帶幾分自豪。不過,他毅然走上職業的道路,其實緣於一段偶然的小插曲。

 「有一次,我幫一本雜誌訪問一位得獎攝影師,赫然發現攝影原來可以成為職業,還可以得獎,於是開始考慮自己的前途。」

 啟發鍾有添的攝影師就是本港廣告界名人汪恩賜,鍾有添本來打算拜他為師,但因經驗不足而被婉拒。鍾有添唯有到影樓當學徒,一方面累積經驗,一方面與汪恩賜保持聯絡。一年後,汪恩賜介紹他到一家雜誌社工作,這份短暫的工作卻成了他事業上的轉捩點。

 「我在雜誌社裡前後只出過兩本雜誌,但這兩期的相片幾乎全都是由我拍攝。」

尋更大空間 投身電影國度

 由於作品多,且當中不乏佳作,鍾有添很快被賞識,轉戰至廣告界。在那幾年,他的事業可謂順風順水,漸有名聲,但他總覺得生活有哪裡不對勁。

 「從事廣告,作品往往遷就客戶的意願,自由度受很大限制,常常覺得有志難伸。我喜歡看電影,所以試試轉變環境,後來發現電影的發揮空間大得無法想像。」

 一般人總覺得電影入行的途徑很神秘和充滿戲劇性,那鍾有添又如何?

 「讀夜校。可能較幸運,功課又做得異常地好,完成課程就開始接拍短片,然後到電影。」

 談到這裡,記者猛然想到,廣告由客戶主導,電影不是也由導演和片商主導,作為一個攝影指導,發揮的空間可以有多大呢?

 「導演的影像鑑賞力比一般廣告商高,他們懂得欣賞你,而且把文字的劇本化作畫面,攝影師可加入更多個人元素。」

 很多人認識鍾有添都是因為電影《遊園驚夢》。這部戲帶給他2002年法國杜維爾電影節及香港影評人協會金紫荊最佳攝影獎,但鍾有添最滿意的卻有另一部不為人知的《無問旅程》。

 「在戲裡面,我們玩了許多效果,如反沖和粒粗,一些導演希望嘗試但沒有做到的,我們都做了。」

立體照片中找不平面感覺

 記者在一間書店訪問鍾有添,牆上掛滿了他的作品,但這些都不是電影劇照,也不是一般相片,而是一些栩栩如生的立體照片。他迷上立體攝影已有數十年,起因是一段中日友誼。

 在1983年,一位《星球大戰》的特技師首次向他展示一張立體的照片時,他就對相中影像的逼真程度為之驚嘆。但說到真正戀上立體攝影就應該是源於1993年的一個日本攝影師的聚會,他在那裡認識了一些立體攝影愛好者。他的第一部立體攝影機也是一位日本朋友送贈。

 「往後的日子,無論去到哪裡,我都會帶著一部立體攝影機,把眼前的美麗景象拍下。我初時只是玩票性質,想不到愈鑽愈深,現在已成為我工作的一部分。」

 以往由於技術所限,立體影像除了質量上未如理想,拍攝和放映的成本都十分高昂,所以未有太大發展。現在電腦特技發展把以往許多不可能變得可能。不少荷里活的製片人和導演,如史提芬史匹堡、占士金馬倫、彼德積遜等,都一致看好立體攝影的發展。

 在未來數月,鍾有添所拍攝的一輯數碼港的立體照片,將到內地巡迴展出,使身處千里以外的內地居民,也能環迴360度觀賞數碼港全景。

一剎景象 捕捉人生於影片中

 從設計到攝影,從廣告到電影,鍾有添都作過不同嘗試,但他的下一步大計竟然是寫書。

 「我希望寫一部關於立體電影拍攝手法的書,關於這方面的書在市面上實在太少,即使有人想拍也不知從何入手。」

 除了攝影,他在電影剪接、特技、燈光等的造詣都達到專業水準,而且全靠自學。在出書以外,他還希望擁有一部屬於自己的電影。

 「由攝影師轉為導演最大的優勢就是快,因為懂得如何分鏡,知道需要哪些鏡頭,不會拍攝多餘影像。而且了解鏡頭的範圍,更省下佈景費,控制成本。」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人物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