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老師的言行身教,比單純的書本知識,發揮的影響更大。 資料圖片
嚴 曉
新聞一:深圳一中學生因家長不肯買豪宅離家出走。
新聞二:十四歲女孩勸母親拋棄患病父親。
說明:以上新聞出現在同一天的同一新聞網站。使我不由得驚問:我們的教育怎麼了?
學校使孩子「變質」?
新聞一的中學生家長向記者泣訴,孩子在老家很好,自從轉學到深圳以後就變了。變得追求享受、與同學攀比。一年前就曾出走一次,起因是開家長會。老師讓學生填寫家長會通知回條,家長將以以下哪種方式來校:一、開車來;二、打的來;三、乘校車來。她的家長選擇了第三項。孩子一看就哭了,說這讓她在同學中間抬不起頭。這一次出走的起因是老師要來家訪。孩子說不能讓老師看到她住在這樣的小區這樣的房子裡。當奶奶抱住她的腿哀求她不要走時,女孩道:「誰讓你生了這麼個不會賺錢的無用兒子!」
無獨有偶,新聞二那名勸母親拋棄患病父親的女孩,主要理由便是:「爸爸沒用不會賺錢,現在又病了,以後只會拖累我們。」
讓我震驚的還不只是在這些孩子眼中財富高過了親情的現實,而是,這樣一種價值觀是怎樣深入孩子心中的?我們的教育怎麼了?
家長令孩子「丟分」?
問題要分成三方面來看:家長、學校、社會。
早在十年前我就注意到這樣一條新聞:開學日,大學校門口名車彙集。報道是從一名自己揹著背包去上學的新生角度來寫的。當他在那些意氣揚揚從名車裡鑽出來、被一身名牌的父母親友簇擁著的同學中穿行時,不免就有了自慚形穢之感「其實有些家長開的是借來的車,」當記者問到這名學生面對這情景兩的感想時,他說,「他們想方設法不讓子女在同學眼中丟分。」言下之意:我父母就怎麼那麼不中用呢?
家長如此,學校又是怎麼運作的呢?上述那種讓學生填寫回條的細節並非單一現象。不久前一位深圳朋友上中學的兒子告訴我,課堂上,他的班主任老師曾作如此社會調查:家裡開奔馳車的,舉手;家裡開奧迪車的,舉手;家裡開東風車的,舉手……朋友的孩子很驕傲,他爸爸是開奔馳的。他說:「我同桌可慘了,他家裡沒車,根本沒有舉手的機會。」老師為何要作這樣的調查呢?以下兩件小事或可回答這一問題。
我一位當中學教師的熟人告訴我,他的一名同事,新學期查閱他作班主任的班級學生家庭情況後,興奮得哇哇大叫:「嘩!這學期我班上有兩個局長耶!」他的意思是兩名學生家長是當局長的。
另一當小事是一位朋友的親身經歷。她上中學的女兒是近視眼,個子又矮,座位卻在教室最後面。當她為調整女兒座位事找到學校時,發現,坐在前面的反而是些個子高大,視力正常的孩子。為甚麼?老師的回答倒是很坦率:「因為他們家長有錢。」
老師分等次教壞學生
以錢以權取人似乎己成為社會風氣。不久前,我的母校舉行百年校慶,來了份邀請信要我去參加,我本來興沖沖準備前往,可打電話跟長沙一些老同學一談,便改變主意不去了。她們多是一些下崗員工。聽她們說,往年也曾興致勃勃去參加過校慶,然而卻乘興而去,敗興而歸。
因為校方將校友們按財富地位分成了三六九等,財大氣粗的有專車接送,前呼後擁;次一等的坐小巴,也有專人負責;再次一等的坐大巴。可憐我這幾位老同學正待往大巴上走時,卻被把在車門口的接待者攔截道:「你們捐了多少錢?」得知她們分文未捐時,便被冷冷告知:「那請你們自己坐公共汽車去。」
必須說明一句:所有的接待者都是在校中學生。可想而知,這樣的實踐讓他們受到了甚麼教育。
以身作則 尊重平等
我並不相信絕對的平等,我知道社會永遠會有強者與弱者群體之分。可是我絕對相信在一個進步的、文明的、和諧的社會裡,強者有扶助弱者的責任和義務。而強者扶助弱者的第一步,就是盡量消除而不是加寬貧富之間的壕溝。香港學校在這方面的一些舉措就值得內地學校學習。比如學生一律穿校服,不許在校內打手機,將學生家庭狀況列為個人隱私,為接受政府資助的學生保守家庭情況隱私,等等。我兒子上的是一所富人子弟較多的名校,他班上也有一些接受政府資助的窮學生,可是我從末發現他們同學中有嫌貧愛富情況發生。他的好友中,既有家住千萬元豪宅的闊少,也有家住公屋的貧兒。當我兒子不知CD機為何物時,他一位好朋友己經在用MD機聽歌了。不過他是在這位好友家看到這種新式武器的,因為校規之一是不許把任何娛樂器具帶到學校。
我也曾開過兒子的家長會。沒人來關心我們乘坐何種交通工具到達。開會通知書上只請我圈定可以前來面談的時間。到了學校,我看見所有的家長都步行走入校園。然後按子女就讀班級被分流。不論貧兒富兒,接受教育的機會是平等的,也在平等的環境氛圍裡接受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