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曾家輝
鳥類是很常見的動物,不論是郊外的山林,或是人潮洶湧的市區,都能見到牠們的蹤影,只要留心一下,在公車站旁的樹梢、大廈周遭的環境裡,都會發現除了麻雀之外,還有其他不同的雀鳥。雖然如此,卻很少人會認真觀察這些可愛的生靈,更何況現在香港被禽流感的陰影籠罩,市民談鳥色變……
正巧,擅畫鳥類的澳洲著名野生動物畫家麥覺識(Paul Margocsy)近日應精藝軒邀請來港,舉行個人畫展「天籟—麥覺識水彩畫展」。他在彼邦畫壇赫赫有名,港人對他卻有點陌生。見面時,他第一句就說:「想不到你認識我,還來訪問我!」
也許看了他的畫能讓大家明白,縱然禽流感來勢洶洶,我們難道能忍心殺死如此美麗的雀鳥嗎?
半路出家 成功唯靠自學
看到今年已61歲的麥覺識,大家一定不會想到他完全是自學成功的。「我從未受過任何正式的美術訓練,我的繪畫功夫是努力自學得來。」 他既謙虛,又自信地表示。
麥覺識生於1945年,據他回憶,雖沒有接受過正式的美術訓練,但他自信有繪畫的天份。「畢業後我曾做過裝飾商店櫥窗的工作,之後又當過三年兵,還曾到英國流浪了三年。」
「1974年我回澳洲結婚,曾替孩子的托兒所畫壁畫,幾年後我就迷上了繪畫野生動物,我不斷尋找有關的資料及自學鳥類學。」
大約在這個時期,麥覺識定下了以雀鳥為繪畫主題。「有次在朋友的晚宴,看到有幅雀鳥的繪畫,十分喜歡,心裡就想不知自己能不能有同樣的技藝,畫出同樣細緻生動的畫。」
他說在初時,親友對他的志向都不大支持。「一來自己都不小了,二來其他人覺得我自學也不過在亂畫吧,所以根本不看好我可以正式地當一個畫家。」
地位受肯定 大器晚成
或許是皇天不負有心人,1978年他正式參加澳洲亞洲野生藝術協會(Wildlife Art Society of Australasia),翌年就獲最佳繪畫獎第一名,在1990年便被選為70名澳洲最佳當代藝術家之一。
澳洲郵政局在1991年委任他作了一套有關水鳥的郵票設計。在1994年,他亦為聯合國繪畫了一套有關瀕臨絕種動物的作品。
在過去廿多年,麥覺識曾在倫敦、日本、美洲、新加坡等舉行過個展。他為「天籟」而創作的作品,大部分在去年完成。
不求逼真 卻栩栩如生
提到鳥類繪畫,大家的印象可能會和傳統國畫的花鳥聯想在一起,如工筆花鳥或是較為寫意的嶺南派畫風。不過,東西方鳥類繪畫的基本精神卻有很大的不同,西方鳥類繪畫注重的是科學精神,偏向實體的記錄,而東方的鳥類繪畫注重的是個人精神的表達。
不過,麥覺識不想別人覺得他在畫百科全書或動物圖鑑中的插圖。「我是因為喜歡,所以繪畫,並不是要顯示我可以畫得多麼的細膩及逼真。」
但在畫展當日,曾聽到有參觀者說:「畫得很細致生動,真想不到畫家原來是個男的!」
愛翠鳥 細細隻夠活力
據記者粗略統計,展品中鸚鵡似乎佔了很大部分,就問麥覺識是不是最喜歡鸚鵡。
「澳洲雖然不是鸚鵡品種最多的地區,卻是許多市面上熱門鸚鵡的原產地,好像常見的吸蜜鸚鵡、巴旦類鸚鵡、椎尾鸚鵡等都是澳洲的特產。澳洲地廣人稀,正好提供鸚鵡大量繁殖的理想環境。因此,我頗多畫作都是以澳洲鸚鵡為素材。」
「不過,我最喜歡的卻是翠鳥(Kingfisher)。牠們顏色繽紛,十分搶眼。雖然身體細小,但又很靈活,充滿了生命力。」
麥覺識更向記者解釋,一幅翠鳥的作品中究竟有何「精妙」之處。「你看,翠鳥羽毛上的水珠,更能襯托出羽毛顏色的變化,也能表現出牠們生動活潑的性格。」
香港太小 有翅飛不起
既然曾到過不同地方舉行畫展,不知麥覺識會不會畫其他地方的雀鳥?
「我也有趁機在香港走了一圈,但說到畫澳洲以外地方的鳥類,坦白說,香港在這方面是及不上澳洲,論種類、稀有性等,澳洲都有很多選擇,所以我還是以澳洲為基地。」
香港地小人多,要培養鳥類繪畫的人才,不僅要找人,更要找鳥!
從事鳥類的觀察與繪畫,可以訓練自己的觀察、描寫能力。對於一個都市人而言,從觀察自然的行為裡,更會不知不覺的開始關心我們的生活環境。鳥類與人類都是整體生態的一部分,其間的互動關係與情感,應該是生態藝術創作的最大動力來源。
如果麥覺識是生於香港,即使再有興趣或天份,也未必能自學成功,因為地靈才人傑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