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2月23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貓兒膩」真「棒」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02-23]

童 羚

 多年前當我在北京居住時,碰到了一起「交通意外」。那天晚上,馬路上黑幽幽的沒有一點光。我們一家人正開著車趕路回家。突然有一位女子從人行道上衝了出來。幸好我們及時把車剎住,那位女子才沒有被撞傷。但奇怪的是,她竟哭喊著要我們賠大筆的錢。後來,由於我們堅持要報警,她才悻悻然地離去。

 當我把這件事告訴一位北京朋友時,他說這是「碰瓷兒」。我翻查了《現代漢語詞典》,卻找不到這個詞。原來,這是一個解放前的北京話,是「找藉口挑釁」的意思。從前有一種流氓,手裡拿著花瓶之類的瓷器(道具),專門在馬路上尋人碰撞。當瓷器被摔破時,他們就粗暴地索價賠償。想不到解放多年後的今天,「碰瓷兒」竟有了這種玩命式的新意。

 北京話裡還有一些語彙是有原由的。前一陣子與一位北方老朋友見面。他告訴我說,最近常與太太「抬槓」,那就是粵語中的「嗌交」之意。過去北京人用一種特製的工具「槓」來抬運靈柩,所以把抬埋死人叫「抬槓」。抬的時候,槓棍一起一落,像是兩個人在對話。因此「抬槓」就有了「對話」的意思。後來人們把「對話」發展成「爭辯、拌嘴」。看來「抬槓」是和死人有關的,我們還是不要與人「抬槓」為好。

 北京話豐富多彩,而且受到滿族和回族語彙的影響。我們常說的「棒」,就是一個滿族語,原本發音是「巴克什」,勇敢之意。後來讀快了就變成「棒勢」。三十年代的北京人會用「這個小伙子真棒勢」來稱讚年輕人。現在,「棒勢」又進一步被簡化為「棒」,而且不再是勇敢之意。它成了「精彩」、「了不起」等稱讚語的代用字了。

 還有一個有趣的詞值得一說,那就是「貓兒膩」。它雖然有一個貓字,卻與貓扯不上關係。它原本是一個回族語,發音是「馬兒密」,「事故、原由」之意。現在,「貓兒膩」已發展成「隱秘或曖昧的事」,是粵語中的「景轟」之意。比如說,「誰不知道奸商和貪官之間的貓兒膩」。又如:「你們倆嘀咕甚麼呢?別又鬧貓兒膩了。」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