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擐㚚� | 閬��� | 擐蹱葛 | �批𧑐 | �蝱�� | ��钅�� | 閰閗�� | 鞎∠�� | �𧑐�𤩎 | ��閗���鞎� | ��躰�� | ����� | 憡𥟇� | 擃磰��
2006年3月6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視野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單身不一定是貴族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03-06]
放大圖片

文:謝德華 香港浸會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導師

 香港人口「陰盛陽衰」在2003至04年間愈為顯著,單身女性和有關的社會問題益見普遍。本港傳媒報道及社會學術研究亦以單身女性問題為對象。例如甄鳳玲《未嫁女——傳統與當代之間的香港單身女性》一書,透過社會服務經驗,全面檢視香港的單身職業女性;莊玉惜發表《單身不一定是貴族——低收入單身女性》一文,更直指香港政府漠視女性貧窮化的現象,而女性的身份只能被僵硬地與家庭單位連在一起,並無任何獨立性可言。本文從不同學者的調查,來剖析香港單身女性的迷思。

未婚男女比例不平衡

 根據統計署在2005年出版的《香港男女的主要統計數字》顯示,自1996年以來,從未結婚的女性比例一直維持在29%,而包括離婚、分居或喪夫的女性比例,則由1996年的12.2%升至2004年的13.3%。獨居女性的數字在1996至2001年間大幅攀升,由103,938升至127,001,同期獨居男性的數字由172,968下降至162,031。

 更新的指標可從統計署去年8月發表的數字看出端倪。2004年的整體男女比例為929:1,000,其中20至39歲的適婚年齡差距則變為846:1,000,亦即每千名女性只有846名男性。

 不過,若將這個比例所包括的外籍傭工和已婚人士除去,其實際情況便轉為如下:20至39歲的本港單身男女比例在2004年實為1,239:1,000。

灣仔等四區獨居最多

 需要注意的是,愈來愈多年輕人選擇獨居。例如,60歲以下的單身獨居者,由1981年的13萬,增至2001年的186,000,20年內增幅為43%。獨居位戶比例最高地區,分別為灣仔(27.5%)、油尖旺(26%)、離島(25%)、中西區(24%)和深水步(21%)。難怪在港產電影中,有關單身男女的浪漫情愛電影多以以上四區為主要取景對象。

寄生貴族與喪家犬

 從比較文化的角度來看,日本由80年代中葉起已產生了不少形容單身女性的通用名詞,例如Parasite Single(單身寄生貴族)和Makeinu/Losing Dog(喪家犬,意指年過三十、未婚、無兒女的單身女性)。無疑的是,這些名詞都表達了日本社會經歷了50至70年代後的個人和家庭結構上的重大變化的後果。

 日本婦女在戰後被教導為賢妻良母,至70年代時更成為了「教育媽媽」(Education Mama),負責在家照顧和培育下一代成為社會上的英才。但是,隨著經濟勞動力的下降和婦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新一代的日本女性愈發不願成為社會定型的「好媽媽」。因此,她們搖身一變成為「單身寄生貴族」,又或變為酒井順子筆下的「喪家犬」,自嘲的筆觸不無自豪的感覺。

單身反惹同志疑雲

 香港又如何呢?溫淑芳的《從未遇上的女性》一書中,談及了香港的單身女貴族。在作者筆下,「單身不但不是阻礙,反增加你的自由度,讓你自由地尋求你人生的目標。你透過計劃、儲蓄、進修、投資等途徑,逐步實踐你許多的夢。」不過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文中提及的單身女性可能面對的陷阱——同性戀。言下之意難道是說港產電影《蝴蝶》實為一大影像陷阱嗎?

 相對地說,甄鳳玲的《未嫁女》可謂客觀得多。作者為揭示香港單身職業女性的經驗,以抽樣方式選出30位單身女性進行訪問。受訪者年歲介乎35至44的未婚又無子女的女性。藉著豐富的對談訪問,作者得出所謂「單身女性」的觀點:

 (一)單身代表「不婚」、或「沒有伴侶」,但絕不表示「守獨身」;

 (二)單身是一種過渡,「一種邁向婚姻的過渡期,善用單身的日子準備自己迎接婚姻」;

 (三)單身現象愈來愈普遍,因此單身「並非完全負面的結果」;

 (四)單身給予自由,讓女性「有機會幹任何想幹的事,即使有些人要照顧別人」;

 (五)單身代表獨立自立,例如工作讓女性有上佳的前途和獨自處理單身生活的細節事項,因此,「減輕她們覺得『三十歲必須結婚』的疑慮」;

 (六)單身代表寂寞,孤獨,「她們需要別人的愛,接納和肯定」。但正如作者所言,在一組五位受訪女性中,只有一位開放地道出她的性需要,雖然有些受訪者承認正面對某程度上的性困擾;

 (七)面對單身會有矛盾的感覺,例如「單身生活的基本好處是女性可以自由地、任何時間、任何方式做想做的事,短處是沒有特別一個男人和孩子」;

 (八)單身意味著需要計劃將來,「對自己的生活方式有正面的意識,以自己的成就為傲,享受自立、獨立和自由。然而自立生活的歡愉也混雜了對缺乏的東西的矛盾——在投入、持久的關係裡與之分享觀察感覺和思想的伴侶。」總的來說,香港的單身女性很積極地投入工作,也不會消極地看待婚姻或單身。

走出單身貴族的迷思

 莊玉惜研究的香港單身女性卻與貴族化絕緣。根據莊的研究,有兩大因素造成單身女性低收入,是同工不同酬,不能因工作改善生活;二是工作零散化(Casualization),女性員工首當其衝。莊又批評政府現行的公共房屋政策落伍,例如一個人不是家庭的過時界定,而一人公屋單位也供應不足。

 此外,民政事務總署下設的28家單身人士宿舍,只有206個女宿位,佔總宿位四分之一,莊又提及,因傳統觀念而以科學為本的醫生,在診治未婚女性時,胡亂打造貞節牌坊:「前年開始,鑑於經血量不正常地多,為阿玲(40多歲的未婚女子)增添不少煩惱。她遂向政府醫生求診,經過超聲波檢查後,證實在阿玲的子宮附近生有一小腫瘤。但當時醫生卻以阿玲未婚為由,建議不要深入陰道內檢查,以免弄穿處女膜。」最後,阿玲在某天工作時,突然下體大量出血,入院救治時才發覺原來已患上子宮頸癌,需要即時進行子宮切除手術。莊對單身低收入女性的調查研究,填補了香港人士一般對「單身女貴族」的迷思。

 香港的單身女性絕對不是生來就是「女貴族」,亦不見得她們一定可以憑藉學歷和工作而成為「單身貴族」。爾冬陞《千杯不醉》一片中的專橫單身女貴族不是一個好範本。實際上,影片也無須用跋扈的單身女貴族來突顯男主角所作出的維護男人尊嚴的斷然行動。問題是,為何戲中另一個單身女性角色,在男主角離去後仍念念不忘,且在最後再次接受曾棄她而去的男人?看來,香港單身女性的形象有待「再發掘」。

 香港單身女性的社會問題複雜多變,絕對不是一篇短文可作定論,還望本港學者持續觀察和發表研究成果,以使香港的現象可供其他國家經驗的比較研究之用。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視野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撟游漲鞎⊥錇��鞟�埈�� 
2020撟游�拇� 
2019�典�见�拇� 
�屸���塳璇苷�卝�滢耨閮� 
鈭墧散����𤾸�滩店憭扳� 
擐硋�蝎菜葛瞉喳之���慦㘾�𥪜陸�� 
撱箏��70�𪂹撟� 
�鴌�錇�𥼚���2019 
�鰵��见�删���瘥坿�箇�𡒊𢥫�� 
�抅�𧋦瘜�30�𪂹撟� 
��𥕦�銝齿�� 
擏鞉葛�券�𡃏�滨�罸�𧢲𦆮�𠯫 
蝘穃肟瞏格��𨺗璅���匧僑�虾 
��䀹�閖�擧惣�㘚 
擐蹱葛��躰�脤�睃陸隢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