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家樑
香港動植物公園位於港島太平山的北面山坡,是香港歷史上第一個公園,老一輩的香港人稱之為「兵頭花園」。這名字的來源其實跟花園的位置和歷史有極大的關係。
早於一八四八年,港府的翻譯官郭士立(中環的吉士笠街以他命名),在「皇家亞洲學會」的一個集會上,建議修築一座「植物公園」,作為市民休憩和遊覽的地方,獲得本港各界的支持。惟港府因財力不足,港督般咸不得不將計劃押後,所以公園要遲至一八六零年才正式動工。第一期工程則於一八六四年完成,且開放給市民使用,當時的開幕儀式由港督羅便臣主持。位於公園旁邊的道路,本來叫作「大草埔馬路」,後來亦因公園的落成正名為「花園道」。
市民稱植物公園為「兵頭花園」,原因是公園舊址在一八四一至一八四二年曾用作總督官邸,加上公園毗鄰上亞厘畢道的港督府,而港英時期的港督乃駐港英軍名義上的統帥,廣東人習慣稱軍官為「兵頭」,故公園又叫兵頭花園。此後,「兵頭花園」和「植物公園」的名字並行不悖。最初,公園只種植各類植物供市民觀賞,及搜集具商業價值的花木,而負責其事的是公園首任園林監督查理斯福特先生。至一八八零年以後,公園陸續加添了不少鳥類、哺乳類及爬行類動物,園內不但有時花異草,更有珍禽異獸,故於一九七五年正式易名為「香港動植物公園」。
在公園正門石階之上,有一道石製牌坊,刻有「紀念戰時華人為同盟國殉難者」的字樣,以紀念二次大戰殉難之華籍軍人。牌坊的兩條石柱前有一對石獅子,相傳石獅本來口含石珠,且於晚間作祟,吐出石珠傷人,故有人把石獅牙齒打碎,取去石珠,是為公園一段有趣的傳說。公園內原本豎立了港督堅尼地的銅像,以紀念他的功績。在日軍侵佔香港期間,銅像與匯豐銀行的一對銅獅子,一併被運回日本,銅獅在戰後交還香港政府,堅尼地的銅像則被熔掉,自此告別公園。此外,日佔時期,植物公園被改名為「大正公園」,日軍於一九四二年後期更封閉公園,禁止遊人內進,以進行「香港神社」的修築工程,供奉戰死的日軍。
日治時期,公園的建築物多遭受破壞,植物損失不少,所以港府在戰後須開展大規模的重建工程,重鋪新的草皮,栽種各種新品種的植物。其後,公園又增添了一位新來客,就是現任英女王之父英王喬治六世的銅像。原來為了紀念香港開埠一百周年,港府擬於一九四一年舉行慶典,且為當時的英皇豎立銅像。不過,由於日軍在當時已集結深圳,戰爭迫在眉睫,慶典才被迫押後。及至喬治六世因肺疾過世,港府便決定在動植物公園內加設銅像,以紀念這位已故的英皇。
時至今日,香港已告別英國殖民統治,公園的設施與日俱增,已經今非昔比,兵頭花園的名字也愈來愈少人記起,只留下牌坊與銅像作為歷史的見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