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5月14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郭常信的那年那月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05-14]
放大圖片

 《那年那月》

文︰黃傑瑜

 近來,中國文革後期冒起的藝術家在市場上行情看悄,愈炒愈熱,但有時前衛看多了,看看寫實派的畫作,確有去一趟郊外旅行的感覺。近日來自遼寧省的油畫家郭常信在藝術中心,首辦的個人畫展就給你呼吸新鮮空氣的感覺。

 跟郭常信握手,你會發現他擁有一雙溫厚的手,有點粗糙,卻樸實。原來,眼前66歲的郭常信是名副其實農民出身,59年考進魯迅美術學院,專攻版畫。文革結束,82年被調入遼寧畫院,92年開始轉攻油畫。

 農民出身,對土地自有一份感情,大自然一直是他最重要及最擅長的題材。身為城市人的我,有些畫作甚至給我上了一堂別樣的課堂。好像作品《虹》中,在海邊的木船旁邊,竟有兩度彩虹?「是呀,一個主、一個副,大概是下午四、五點的時間,我是從生活中觀察得來的。」

 另外一幅名為《刷窗欞》則是一名婦人拿著整個舊式的木窗框在河邊洗,木窗框可以拆下來嗎?當然可以。「我可以想像到,像你們城市人怎麼會想像不到。哈哈。」

 一生接受國家分配的郭常信,以前身為遼寧畫院一員,會定期下鄉體現生活,這正是畫畫的好題材。他到過的地方不少,尤其愛到水鄉及古村落︰例如江南的烏鎮、周莊等地,更到過四川一帶,包括現已因三峽工程煙沒的村落。正如他的水鄉畫以生活實感取勝,他追求的也真實︰「我追求畫作要貼近生活,要真實,畫裡面的,就跟我看的時候一樣,觀眾看的時候要有共鳴。」

 作品《2005年春來早》,就是郭常信家鄉的自然景觀,畫裡有數艘披上厚雪的木船在海邊,白茫茫的,小孩則在不遠處放風箏。「畫裡的是我的家鄉呀,這是繪於我回家探親的時候,那個時候是早春,還有雪,我揹著相機,就把風景拍下,原照片裡沒有小孩,是我小孩時的記憶。」

 當然,鄉間的人物也是他愛的題材︰「有時去鄉下體驗生活,也住在農民那裡,那些小孩見你是畫畫的,就走過來,很親近,農民則非常熱情。」展覽就帶來不少人物畫。

 雖然文革關係,郭常信只能畫粉畫宣傳畫,對油畫生疏近十年,但他的作品對文革沒有批判性,「那年那月」繪畫的,是刻滿文革標誌的兩扇褪色的木門,兩扇門中間則有一名男孩向外張望。「那個男孩是那個時代的,你看他的衣服也是父母做的。」郭常信或許無心,但褪色的大門與小孩,給人一種處於兩種時空的感覺,歷史感油然而生。跟文革後出世的藝術家不同,郭常信對文革沒有控訴,換來的卻是層層的生活實感。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