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君士坦丁打敗Maxentius後,在羅馬城中設立了9米高的大理石雕像。圖中為其碎片。
章 雋
《達文西密碼》電影正在上映,但許多觀眾看過後卻並不叫好。那麼扣人心弦的小說改編成電影後竟然不好看?持批評意見的人理由都是一條:太悶了,看不懂。
也難怪有人看不懂,故事的情節關鍵就在於劇中人引經據典解決一環扣一環的謎語,解碼過程不是對話就是內心思索,讀者看小說自然過癮--但怎樣在電影上讓觀眾得到同樣刺激,卻是一個大難題。特別是許多沒讀過原著小說,或者讀了也沒讀懂的人,可能就要先做功課,了解清楚故事所講的典故,才能安心享受兩個多小時的解碼旅程。
書中有一個經典情節,是提賓爵士對蘇菲說起他對教會歷史的發現。他說,教會發展的轉捩點是羅馬皇帝君士坦丁(Constantine)的作用:
「耶穌死於十字架後的三世紀,基督徒人數開始以指數方式增加。基督徒和非基督徒之間開始相爭,衝突惡化到了可能導致羅馬一分為二的程度。君士坦丁作了決定。在公元325年,他決定把羅馬統一在一個單一的宗教下--基督教。」(筆者譯)
蘇菲很奇怪,為何一個非基督徒皇帝會選擇基督教作為國教?提賓回答說:「君士坦丁是個很棒的生意人。他看到基督教正在崛起,便把注押在基督教上。」
這條解釋很驚人,但立刻就有信眾舉手反對。其中最早嗆聲的就有作家Bart D. Ehrman,他匆匆寫了一本兩百頁的小書《TRUTH AND FICTION IN THE DA VINCE CODE》(《達文西密碼的真實與虛構》)反駁《達文西密碼》。
這本書開篇就談到君士坦丁的歷史角色。Ehrman說,君士坦丁根本就不是陰謀家,在真實歷史上,他並沒有遭遇到基督徒和非基督徒矛盾激化的難題,在四世紀初,羅馬帝國內基督徒只佔很少數,他們受到人數完全佔多數的非基督徒和政府的壓迫。他說,羅馬帝國的確面臨分裂的危機,但原因並不是非基督徒和基督徒之間的分裂,而是羅馬帝國政治上的分裂。在君士坦丁的時代,他雖然繼承了Diocletian的皇位,卻只能控制帝國東部的區域,在帝國西部羅馬城,Maximian也宣稱自己才是羅馬帝國的不二之主,君士坦丁打敗了Maximian,而且還要繼續同Maximian的兒子Maxentius作戰。向羅馬進軍的途中,他在Tiber河一役取得決定勝利。即使如此,在東部還是有另一個人和他分庭抗禮,就是Licinius。《達文西密碼的真實與虛構》的作者在敘述這段歷史時也頗為混亂,忽東忽西,不過倒也反映了羅馬帝國政治上豪強林立的問題。
在《達文西密碼》中,Teabing說君士坦丁雖然確立基督教為國教,但是出於利用宗教的目的,所以他本人直到臨死才被迫接受洗禮。Ehrman在《達文西密碼的真實與虛構》非常生氣地反駁說,君士坦丁臨死才接受洗禮,並不代表他不信仰基督教,在那個時代,在死前才接受洗禮的例子所見很多。而且君士坦丁也是早就逐漸皈依了基督教。最早的例子,Ehrman說,就是在Tiber河一役前,君士坦丁看到了異象,當他在苦苦思考應該向哪一位神祇祈禱勝利時,一束陽光照下來,順著這光看上天空去,他看到了一個十字架,上面有文字道:「以此神績,戰無不勝」。在夜裡他又夢見耶穌拿著同樣的符號對他說,這能保護他於任何敵人的傷害之外。他便命人鑄造了一個黃金十字架,鑲嵌著寶石,還刻上CHI和RHO-基督名字的頭兩個字母。此戰君士坦丁大獲全勝,並榮登大寶。從此以後,他就逐漸信了基督教。
對於作者Ehrman而言,這是毋庸置疑的真實。不過作者有宗教信仰的背景,所以這種說法對非基督教徒的讀者來說,卻不夠有說服力。在君士坦丁的信仰問題上,《達文西密碼中的真實與虛構》沒能有力駁倒《達文西密碼》,不過在關於「尼西亞會議」的問題上,Ehrman卻得分不少。
《達文西密碼》斷言君士坦丁一手策劃了公元325年的尼西亞會議。這次會議上他讓基督教的主教們投票表決,確定了耶穌是神而不是人,而且還通過刪改,炮製出後來的《聖經》。《達文西密碼中的真實與虛構》線索清晰地回溯了基督教內部對耶穌基督身上人性和神性的辯論,總結說,早在尼西亞會議前,基督教就已經確認耶穌的神性,尼西亞會議討論的是「耶穌究竟是天父的神聖的創造,還是和上帝平等」,也就是三位一體的問題。從這本書觀點來看,君士坦丁召集尼西亞會議討論怎麼看待耶穌的神性,比投票確認耶穌是否有神性,更能令後人信服。《達文西密碼》是虛構的小說,在這個情節上稍動手腳是做得到的。
一個是小說家,一個是信徒,處處持懷疑的陰謀論對決虔誠不疑的宗教信仰,短期內很難分出勝負。喜歡《達文西密碼》的讀者和觀眾,不妨再找來《達文西密碼的虛構與真實》參考。真理越辯越明,對歷史了解多些有甚麼不好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