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8月9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人物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末代大戲服裝師 陳國源點算?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08-09]
放大圖片

 陳國源身穿虎紋小扣,頭戴虎盔的扮相。

文:洪永起 圖由被訪者提供

 特首曾蔭權約十日前率領一眾政府官員會見粵劇界代表,商討粵劇永久專用演出場地一事。45分鐘的會議,結論是:粵劇值得保留及應擁有專用場地;給時間政府研究;有事可與民政事務局聯絡。

 粵劇的未來將會怎樣,我們不知道,但一個與粵劇息息相關的行業,則即將消失。

 任你舞台上「查篤撐」多麼風光,實情是,現時全港做大戲戲服的師傅,僅存二人,74歲的陳國源是其中之一。為演員們做頭飾的,基本上只有陳國源一人。

 坐在陳師傅的「辦公室」裡,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堆滿了看似雜物的東西,其實都是他多年儲存起來有關粵劇演出的資料、戲服材料配件等。74歲的老人,精神矍鑠。接近60年的戲行工作,至今他仍說:「從沒有打算退休。」

 頓了頓,他卻道:「最怕做到一半死了,不知點算?接班人也接不上來。」

師母打本起家

 接班人多嗎?陳師傅搖頭。上世紀60年代曾經收過大批徒弟,都已紛紛轉行,有的去了行船,有的去了當差,後來真正開門接生意的只有一個。再後來,連那個也關門不做了。「這行賺得少,花費稍多都已撐不住。」他指著身上的衣服:「像我這樣節儉,兩件衣服穿幾年的人,哪裡還有?」

 1950年入行,當年18歲的陳國源本是演員,做的盡是小角色。自知不是演員材料,於是一邊做戲一邊學習,數年後轉做幕後,替演員做頭飾。後來也兼做戲服,最威水的一件,是龍貫天在《黃飛虎反五關》中的銅甲,是僅存的銅甲,重20多斤,用銅片逐一打造出虎頭,後來不少機構找龍貫天去演出,都指定要穿上這身銅甲。然而當時他既是新字號,亦非專業出身,兼且沒有本錢,陳國源幸得師母打本,專替梅香做頭飾,40多元一件成品,賺取10多元的利潤。

 問他師母打本有多少?他搖搖頭:「如果我向她借三數百元,也可以借到。但我怕沒有生意,把本錢也花掉。」於是每接到一單生意,便向師母借30多元本錢,待收了人客錢後再還。

 「那兩年是最艱難的時候。」陳國源說,除了師母,也得到一班大老倌的關照,新馬師曾、鄧碧雲、陳錦棠、任冰兒、李香琴、南紅等都來找我做頭飾。陳國源提起便是一臉感激。如今,全行大小老倌,做頭飾哪個不幫襯他?

 雖已年過70,卻是日做夜做無時停。接到訂單便帶齊材料上番禺工場,畫圖樣,不同配件再分發給不同人負責,自己再加工,完成後才帶回香港。

海底無魚蝦稱王

 「最近單是陳寶珠《天之驕子》裡的帽,便來回數次。」陳國源說。如今大戲不比當年,訂單卻從沒有少過,不但香港的老倌幫襯,美加也有不少特地來香港訂造頭飾。「以前這個行頭多人做,現在差不多只有我在做。」因此雖是關起門來做生意,收費亦不便宜,客人卻也絡繹不絕。

 「粗俗點說一句,是『海底無魚蝦稱王』─海裡沒有魚了,我這蝦仔便稱王了。」陳國源說,記者眼中,他卻何止是「蝦」?

 「現在的觀眾要求多,不只是看大戲,還看你的舞台佈景、服裝頭飾等,不像以前,看戲便是看戲。」於是,以前的老倌可以一件頭飾打天下,現在?「一個花旦,單是鳳冠便有3、4件,蟒袍便要有10多件,不同的顏色互相配搭。」

 有供自有求。昔日演員頭飾以銅托做底,既重亦不方便,打造一件已可以應付不同角色。陳國源說:「後來我開始研究新品種,改良戲行的頭飾。」從銅托到呢絨,再到以絲緞托底變化出各種形態,以藍色絲緞仿翠鳥羽毛,「這叫做『假彩』,本是『假翠』,讀歪一點,便是『假彩』。」任冰兒、吳君麗等戴上他的頭飾,一時風行。

創文武髻風行一時

 「『文武髻』、『牛角帶』等都是我創作出來的。別的師傅一件女裝頭飾只適合一個角色,我的則可以適用4、5個角色,扭一扭變一變,多一件少一件配件,都可以變化出不同的樣貌。」陳國源說起歷史來。

 「《戎馬干戈萬里情》裡李寶瑩和林家聲合演年輕時的楊令公和佘太君,我替李寶瑩研究了一個『文武髻』,再用小扣配上雪褸,好靚。後來又替她做了一件女帥盔,結果個個都跟住做。」文髻可用於公主、神仙等角色,加一個「額」變武髻,又可以取代傳統的「七星額」。「『七星額』仍有人做,但個個都喜歡用『文武髻』,貪其多變化、多用途,而且更輕盈。」

 「『文武髻』也可以變做『漁家絡』。」《六國大封相》裡推車女專用的「漁家絡」,隨著此劇日漸少演,做一件「漁家絡」既不划算,亦嫌佔地方,不及「文武髻」來得實用。「我做過最貴的頭飾,是《六國大封相》裡元帥的那件,還有《帝女花.香夭》裡皇后的鳳冠。」

 4000多元一件頭飾雖貴,但這行本不是賺錢的行業。陳國源說,若在其他行業,以他今時今日在行內的地位,早已前呼後擁。最起碼,也有人專替他收錢:「但我還不是自己『一腳踢』?甚麼都要做!」

取材京劇創新頭飾

 已過70高齡,沒有接班人,這個行業,可會從此消失?

 「不會。」陳國源說:「廣州在做的人多的是……但質素是另一回事。」且不說質素,如今做頭飾戲服,每月出版的三本粵劇刊物,上面刊登出來的,都是內地師傅的「樣板」。你登得出來,他便做得出來。要說行業的創新,陳國源只是搖頭。

 昔日他創出來的「文武髻」、「牛角帶」、「女帥盔」等多款頭飾,數十年來仍在流行。別人不敢動的京劇,他偏從中吸取養份:「你看梅蘭芳《貴妃醉酒》裡的鳳冠,額前的珠鏈垂下來多好看。」粵劇裡的鳳冠,珠子只垂到額前,他偏不跟從,借用《貴妃醉酒》,把珠子垂到下巴:「垂到這麼長,你說扮相多好!後來別人便也跟著做。」

 只是廉頗老矣,行業凋零,陳國源嘆著氣,數十年的興趣,卻叫他從不想退休,只怕自己過身後,留下來的東西沒有人接手。

 「連仔女也沒有興趣。」不但是他的手藝,還有他喜愛的酸枝傢俬,在上世紀90年代隨他移民至加拿大,再一同回流。一屋酸枝,兒子說:「老竇,你死了之後這些酸枝怎麼辦?」沒有意欲繼承。

 陳國源只能說,到時若有人喜歡便拿去吧。現在最想的,是造出數件代表性的頭飾安放家中作為紀念:「也不需太多,6、7件足矣。皇帝帽、文武髻、鳳冠、七星額、牛角帶……」

 但想了4年還沒有時間做:「訂單做到無時停。」他說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人物

新聞專題

更多